经济出现滞胀苗头 决策层无意大幅放松政策立场
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最新通胀数据显示CPI仍然温和、PPI继续通缩,不构成货币政策紧缩的理由。
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PPI自去年3月跌入负值以来,已连续16个月同比下跌,6月也未见明显好转,PPI的持续低迷正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表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6月CPI同比增长略高于预期,主要是翘尾因素推动,我们计算的6月翘尾因素大约在0.6个百分点。”连平进一步指出,“当月PPI同比降幅尽管有所收窄,但环比依然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经济比较弱,目前看来PPI这一走势还会延续 。”
连平预测,下半年CPI将维持温和上行,单月同比增速可能会超过3%,整个下半年同比增长水平在2.8%左右,高于上半年0.4个百分点。而下半年通胀上行主要受猪肉等食品因素推动。不过,猪周期对今年下半年影响还相对温和,影响较大可能会在明后年,到时对整体通胀贡献程度,要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来定。
通胀还是通缩?
一方面CPI超预期上涨,似乎警示通胀风险;一方面是PPI连续16月同比下跌,说明实体经济依然低迷,工业经济利润空间还在收窄,出现滞胀苗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最新通胀数据显示CPI仍然温和、PPI继续通缩,不构成货币政策紧缩的理由。”彭文生指出,实体经济通缩压力相当大,经济需求面下滑比较快。近期管理层表态看出来对整个政策有转向积极的迹象,其在比较多的场合提到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由于PPI通胀率向CPI通胀率存在明显的传导效应,较弱的PPI通胀数据也表明在未来1-2个季度内,CPI难以出现明显的上升。”
郭田勇对通缩表示担忧,“从发布的PPI数据看,国内工业经济正处于产能过剩的消化期,仍然突显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经中心的王军也认为6月PPI显示生产需求方面仍较疲弱,结合PMI、工业用电量等指标综合预测,二季度经济数据可能仍然令人失望。
PPI与已公布的先行指标PMI一道印证,当前经济依旧底部徘徊。6月官方制造业PMI自上月的50.8回落至50.1,汇丰(HSBC)中国6月制造业PMI终值则降至48.2,创九个月最低位,显现内外需不振对制造业持续形成拖累。
货币政策仍将维持中性
尽管今年以来中国通胀基本温和,经济增长乏力,但市场广泛预期保增长并不是本届政府目前的重点,即便二季度经济回落至7.5%的年内目标位附近,中央依然会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以期实现更持续更良性的发展。
彭文生估计,货币政策会维持中性。他表示,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且最新通胀数据显示CPI仍然温和、PPI继续通缩,不构成货币政策紧缩的理由。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政策转变可能会影响银行贷款行为和金融市场,而且不能排除意料之外的信贷紧缩风险。但央行具备防止此等结果产生的政策空间。
央行近期的表态与机构的判断亦相近。央行近期表示,当前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但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重要时点,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认真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继续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
实际上,新领导层应该原本就无意大幅放松整体政策立场。国务院还在上周发布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盘活用好货币资金提供指引。
近期,货币政策几无放松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