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媒:中国经济三十年之痒 未必如欧美日停滞
美国侨报网日前刊发评论《中国经济正遭遇“三十年之痒”》,中国经济遭遇拐点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出现类似欧美日的停滞局面,甚至出现最后的崩盘。
中新网7月8日电 美国侨报网日前刊发评论《中国经济正遭遇“三十年之痒”》,中国经济遭遇拐点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出现类似欧美日的停滞局面,甚至出现最后的崩盘。如果中国政府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在经过近两年的调整之后,继续保持一个6%至8%的较高增长率,并将这一增长水平维持20至30年的水平。
文章摘编如下:
经过了长达30年的狂飙突进之后,中国经济在2013年遭遇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有可能回落到8%以下。
纵观世界大国的经济增长历程,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保持长达30年的持续增长,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越是难以保持长年的高速增长。二战后,美国的黄金增长周期只持续了20年,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结束了美国这轮增长周期;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IT经济繁荣也仅仅只持续了10年时间。
而日本,在经历了战后的长期繁荣之后,至今仍然深陷增长乏力的泥潭之中,由“失去的十年”演变为“失去的二十年”。
中国不可能超越人类历史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为此中国的政策界、学术界和舆论界都得为此做好准备,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出相应的调适。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不断深入的经济改革所释放的活力,得以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实现快速跃进。与此同时,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给“中国制造”带来的出口机遇,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而国内政府不断增加的投资,则推动了中国这架经济机器不断奔跑向前。
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开始,中国不断享受国际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红利。2009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如今,世界经济普遍增长乏力,中国海量出口日益引发国际社会保护主义的反弹,美欧频繁针对中国发起各种“双反”诉讼,最近的中欧光伏贸易战就是重要一例。何况,巨额的廉价出口恶化了中国的国内环境,中国的能源资源瓶颈日益突出。
中国经济遭遇拐点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出现类似欧美日的停滞局面,甚至出现最后的崩盘。如果中国政府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在经过近两年的调整之后,继续保持一个6%至8%的较高增长率,并将这一增长水平维持20至30年的水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排名世界第二的经济体而言,能保持这样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将特别了不起。
因此,中国不能再继续盲目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稍微放慢脚步进行一些调整非常必要。这就犹如一个长时间高速运转的汽车,松一松油门放缓速度,反而更有利于发动机的维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放缓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如果进行深层次的配套改革,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动力的核心是来自于民间活力的全面释放,这种活力包括消费活力和投资活力。
在经过了30年的发展之后,中国虽然进入小康社会,但中国离发达经济体还有很远距离。中国目前还只有一半的城市化率,中国的城市建设、产业升级、教育水平、环境治理、西部脱贫、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还有重大的改善空间,中国人的普通生活质量还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也只有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调整,才能铺就一条通往健康发展之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十年之痒,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