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迎来难得时间窗
中国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李礼辉认为,人民币成为全球结算、投资和储备的主要货币之一,预计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发展和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将为境内保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人民币的直接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6月28日,在陆家嘴金融论坛有关“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专题讨论中,来自政府、银行、保险等领域的专家认为,当前加快加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正处于难得的窗口期,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时不我待。
中国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李礼辉认为,人民币成为全球结算、投资和储备的主要货币之一,预计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
资本项目放开分两步走
李礼辉建议,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风险程度,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考虑分两步走。第一步,在三到五年内,实现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也就是说除了对流动性较强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实行总量控制外,其他的资本项目应该是可以逐步放开的。第二步,在十到十二年内,实现资本项目的全部可兑换。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宏观的统计分析和建设,加强和完善反垄断的审查,加强对反洗钱的控制。
与上述措施相配套,还应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形成内外均衡的人民币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下一阶段,可以适时取消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适当精简人民币基准利率的档次。提高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在实体经济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扩大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增加交易的品种,人民币与更多的外币直接交易,形成更多的直接双边汇率。
此外,离岸、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应当协同发展,继续拓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发挥香港离岸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其他国际中心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形成全球的人民币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境内和境外市场的衔接,积极探索在境内发展境外人民币业务,特别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强上海在跨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等方面的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李吉平也主张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研究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设计,优化资本账户开放顺序,搭建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交易平台,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资本项下人民币资金流动的效率。
难得时间窗口来临
“我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目前正处于难得的时间窗口。第二点判断是,人民币跨境使用已经具备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李吉平在论坛上表示。
李吉平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处于深刻调整期,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显著波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面临深刻变化。IMF正在进行份额调整和制定改革,世界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实体经济较强的国家货币。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贸易投资伙伴国已经并愿意继续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结算方式。一些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官方的储备货币,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国外企业不断增多。伦敦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经超越新加坡,成为香港之外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市场。
数据显示,2012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量是2.94万亿元,占全国贸易总量的12%,同比增长41%。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量2802亿元,同比增长153%。中国先后与1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额度超过2万亿元,已与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境内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人民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局长王宗智认为,在当前地区和全球的投资和贸易流动中,中国已经成为地区性的生产网络中心,眼下应进一步推动下一轮的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化会给中国带来重大的红利,很多大陆企业可以减小风险,可以保护实际财产不缩水、减少对于美元的依赖,对国际和地区货币事务能够有更多影响力,支持经济重组,鼓励消费和服务业的增长。”王宗智指出。
助推保险业国际化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在发言中指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是实业先行、金融作后盾、保险保驾护航的过程。相比而言,我国实业领域的国际化已迈出较大步伐,国际贸易已经深入全球各地,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已在积极跟进,国内主要银行已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收购当地银行的股权。
但是,总体来看,国内保险业走出去的步伐还相对滞后。一些保险企业除了在资本领域部分国际化,实现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和融资外,保险业务真正走出国门的还不多。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实体经济“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配套保险制度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国内保险企业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将有利助推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
因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扩大,地域的延伸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个有利的支撑。其次,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可促进国内保险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再次,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减少了不同币种的结算环节,有利于避免跨境保险业的汇兑损失和汇率波动风险。这既有利于扩大客户保险需求,同时也有益于保险企业的稳定经营。
人民币跨境使用还有助于保险投资的国际化。2008年以来,受二级市场低迷影响,保险投资收益水平大幅降低,2012年全行业投资收益率再创近年来最低点,从而使高度依赖投资收益、占市场主流地位的分红险种的分红水平明显回落,极大影响新业务的扩展和老客户的留存,使目前国内保险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究其原因,是境内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品种减少、资产负债难以有效匹配等。
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要靠拓宽境内投资领域,加快另类投资业务发展以外,还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开展境外投资,搞好资产的全球配置。
尤其是随着资本项下管制的逐步放松,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股票、资产证券化产品,使境外以人民币为计价基础的投资产品逐步丰富,资产规模逐步扩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加。这将极大拓宽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渠道,有效规避汇率大幅度波动带来的风险,保证境外投资收益的稳定。此外以人民币离岸投资工具为先导,国内保险业可以逐步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为未来多市场、多品种、多币种的资产配置和全球化投资积累经验、锻炼培养和储备人才。
人民币跨境使用还有助于保险融资的国际化。近年来,在业务规模增长,和资产价格下行的双重压力下,保险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比较旺盛,通过发行次级债务增加偿付能力,但次级债务的流动性不足、监管严格,发行对象也受到很大限制,融资的成本相对比较高。一些保险企业,通过上市、配股的方式在境外融资,又因人民币汇率上升,面临较大的汇兑损失风险。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发展和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将为境内保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人民币的直接融资创造有利条件。”杨明生认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推动一环是要通过国际市场把人民币离岸市场做大。同时要有序地放大人民币回流的机制,增加人民币海外市场的吸引力。李礼辉预计,人民币成为全球结算、投资和储备的主要货币之一,预计应该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