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遭清盘洗礼 结构化产品成重灾区
据一些私募评级机构近日的统计了解,6月里,大多数证券类阳光私募产品净值折损严重,并再度爆发清盘危机。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至6月底有净值数据的非结构化私募证券基金产品为962只,6月份的平均收益率为-5.09%,只有10%的产品实现了正收益。
见习记者 王丹 上海报道
刚刚过去的6月,对A股市场来说是黑色的,大盘整体下挫14%,创出近4年来的单月最大跌幅;而对于阳光私募来说,6月更是黑色的,股市的倾泻而下,使得它们的生存土壤又一次遭到侵蚀。
据一些私募评级机构近日的统计了解,6月里,大多数证券类阳光私募产品净值折损严重,并再度爆发清盘危机。有分析人士粗略估算,至目前,近期被迫提前清盘的私募产品已不下10只,其中尤以带杠杆的结构化产品首当其冲。
新一轮私募清盘潮涌
“爆仓”、“清盘”,这两个“耸人”的字眼再度在私募市场上高频率出现。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17日-6月24日的一周时间,就有5只证券类阳光私募产品被提前清盘,包括“华润信托-稳益5号”、“长安信托-铮峰二期”、“兴业信托-金海财富成长”、“长安信托-盈融达1号”和“长安信托-斯达克公牛1期”。
而事实上,私募排排网数据研究部的研究员彭晓武告诉记者,这个数字还只是不完全统计,因为很多结构化产品的清盘信息都没有反映出来,信托未发布清盘公告,它们便没有纳入统计。
据记者近日的私下了解,除了上述5只产品外,“中信信托-盈捷5期”、“西部信托·稳健人生1期”等多只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产品也都在日前被提前清算。上海多位私募人士表示,6月的股市大跌程度超出他们意料,目前业内传言的被迫清盘的私募产品数量,即使保守估计也有十余只,它们大多发生在下半月股市最为严峻之时。
从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也可看出,在6月17日之前,6月份提前清盘的私募产品只有1只,整个上半年也不过39只。也就是说,受累于“钱荒”冲击下的A股暴跌,阳光私募于6月下旬再度陷入清盘危机。
用“哀鸿遍野”来形容6月的A股市场都不为过,股指断崖式下跌直接吞噬了去年12月以来的所有涨幅。截至6月28日收盘,沪指下跌13.97%,深成指下跌16.89%。在很多投资者的眼中,6月24日都是一个灾难日,当日,沪指一口气下跌5.3%,导致众多公私募基金当日净值跌去了不止4%。
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至6月底有净值数据的非结构化私募证券基金产品为962只,6月份的平均收益率为-5.09%,只有10%的产品实现了正收益。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非结构化的管理型私募产品的清盘线多是在0.7元,而由于有杠杆因素,结构化私募产品的清盘线多为0.85元甚至0.9元。而在6月份的股市中,超过10%的私募产品亏损幅度都在10%以上。
结构化产品受创严重
彭晓武告诉记者,相较于非结构化产品和TOT组合产品,结构化产品在6月份的股市下跌中受伤最重,更易发生爆仓清盘。在上述提到的7只提前清盘的私募产品中虽然非结构化产品占据多数,但可以预见不久之后曝出的清盘产品则一定是结构化的占据主流。
根据私募产品发行机制,在净值大幅亏损时,若发行的是非结构化管理型产品,则私募投顾面临的只是无法获得业绩提成及产品可能遭到投资者赎回;但若发行的是结构化产品,如果一般级(劣后)资金是私募投顾自有资金的话,就要自己亏钱弥补投资者损失了,且一旦产品净值跌破约定的止损线,私募投顾就将面临要么补钱将净值拉升至止损线之上,要么清盘的艰难选择。而在这种情形之下,相当多私募都会选择提前终止。
如6月21日,西部信托公告了“西部信托-稳健人生系列伞形结构化1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项下第0004信托单元”的清算报告。报告称,由于次级受益人放弃补足资金,信托计划提前清算。该信托计划最终优先级受益人获得少许收益,而次级受益人则亏损逾30%。
不过,若私募公司方面仍看好后市,资金雄厚,也不排除会补仓。日前,神农投资总经理陈宇就在微博中透露,6月底,有私募朋友操盘的1∶3的融资账户被“打爆”,被迫追加保证金。
“以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私募基金公司追加劣后资金的动力不足”,融智评级的研究员指出。据私募排排网最新调查统计,私募对第三季度乃至整个下半年的股市行情好转预期并不强烈,依旧谨慎,同时对于中小板、创业板的态度有所分化。
而这也是为什么近期不少信托人士会认为,目前还不是阳光私募产品爆发清盘危机的最高峰,预计进入三季度,随着股市继续大幅震荡,将有更多的私募提前清盘。
一方面,短暂冷静后,已触碰止损线的结构化产品会相继放弃挣扎;另一方面,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存续期的私募产品中,还有10余只的单位净值徘徊在0.7-0.71元之间,如启石一号、慧智投资8号等,距离清盘线也已不远。
下半年私募发行或趋冷淡
“这一轮的清盘危机将给下半年的阳光私募发行热情构成不小打击”,上海一家大型阳光私募的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向记者如是表示,不过,她认为,这也是正常现象,是市场趋向成熟的表现,警醒场内的人不要盲目追求产品扩张,警醒场外的人也不要盲目试水,这个事情不是谁都能做的。
她指出,今年上半年,结构化产品占据发行的主流,虽不排除因为市场回暖,部分私募人士想博取更高收益而发行结构化产品,但更多的结构化产品出现是以保证产品成功发行,成功募资为主要目的。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6个月,先后成立的证券类阳光私募产品数量达640只,同比去年,数量增长了44.14%,其中结构化产品占比达81%,为520只;非结构化产品115只,占比19%;其他5只为TOT组合基金产品。
上海一家大型第三方理财公司负责人表示,发行结构化产品的私募基金公司并非不想发行非结构化纯管理型的产品,而是目前的市场状态下,非结构化产品发行太难了。经历了近些年漫漫熊市,并遭遇了多次亏损之后,投资者对资产管理机构都持有怀疑态度。“除了王亚伟、徐翔那样的大腕,一般的私募基金公司想从市场上募集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资金,并不承担风险地拿来管理,几乎已不可能”,他说。
另一方面,银行、信托对于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帮忙”,更倾向于让阳光私募去发行结构化产品。而目前,基金专户和券商集合理财通道也为私募走向阳光化打开更多通道,为了追求更低的发行成本,有些私募最终选择了发行结构化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半年发行的结构化产品中,还以伞形产品为主。伞形信托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不要那么大规模,可以缓解发行压力。
“在今年以来发行数量增长的‘繁荣’背后,实则是私募产品发行越来越难的窘状。如果市场继续低迷,不排除老牌阳光私募也会考虑采取这种模式发行产品。”上述第三方理财公司负责人称。
“下半年私募产品发行可能会明显减少”,这是日前受访的多位信托人士公认的观点。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底时,私募产品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成立数量,都较前几周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对此,海通证券在私募分析报告中指出,原因在于,一是A股暴跌,投资者信心受到极大打击,私募开发新产品有心无力;二是流动性紧张,银行停止了绝大部分投资私募相关理财产品开发。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是,至6月27日时,6月份成立的46只私募产品,结构化的还有21只,几乎是非结构化的二倍,但正在募集的7只产品,却已是非结构化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