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建上海自贸区,用创新驱动发展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自贸区内也很容易形成像德国银行业那样的“关系型金融”服务贸易模式。人民币国际化是项系统工程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自贸区和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到高水平后自然形成的 “硕果”。
孙立坚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自贸区的鲜明特色可能反映在金融、贸易、航运等五大领域的开放政策上,以及管理、税收、法规等五个方面的一揽子创新中。
建上海自贸区有两大意义:一是放弃过去单靠产业振兴计划等“政策红利”来扶持经济的做法,从而避免过度贷款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和过度投资造成像光伏产业那样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今天放松管制、强化市场化机制改革的做法,提供摆脱经济低迷所需的“制度红利”。二是这次自由贸易区启动所追求的目标,是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所以,它对金融、税收和市场开放的程度都有更高的要求。
为避免上海自贸区成为当前金融投机资本冒险的乐园,并让金融服务能为高端“要素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支撑,我想提出围绕“全产业价值链”的五大“自贸区”金融服务新模式:
第一,引进和聚集海内外金融高端人才和风险资本家,充分调动“自贸区”内低成本的产业资金,设计出一套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税收优惠措施的制度体系,扶持高科技人才的研究和创新以及相关专利转让的交易平台。
第二,建立自贸区内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民间金融和海外资本之间的融合机制,塑造出一批像日韩“银企间”那样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的“供应链金融”。今天这种“关系”完全可以延伸到自贸区中培育。于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家们也会兢兢业业,把自己擅长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强,再也不需要担心资金和市场。
第三,自贸区内也很容易形成像德国银行业那样的“关系型金融”服务贸易模式。德国的农村现代化和劳动力市场工资弹性化,以及大量中小银行针对自己固定的中小企业客户群开展的专业化和差异化服务,是确保德国制造业在残酷的国际竞争面前永葆青春的秘诀。他们银行间和企业间没有出现破坏价格、争抢客户的恶性竞争,相反,靠走专业化道路的模式,银企之间保持非常稳定的信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中小企业大多数不选择上市,而是和服务自己的银行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型金融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金融服务模式可能比美国模式更切合中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一体化优势,发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高净值人群和专业化金融人才”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财富金融”和“消费金融”良性互动的能量,在自贸区内资本账户项下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大力同步发展以跨境理财产品和消费天堂服务为形式的“要素贸易”活动。这对中国内需市场的培养和金融体系的完善起到一个“倒逼改革”的政策效果。
第五,掌握自贸区内 “先行先试”等主动权,来推动中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合作战略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从而稳步打造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的“全球化金融”模式。人民币国际化是项系统工程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自贸区和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到高水平后自然形成的
“硕果”。▲(作者是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