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如何避免银行间市场震荡历史重演
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异常升值,则被市场解读为汇率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铺垫,央行预计会在年内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政府职能的改革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20年前,都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只是1993年排在了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及市场培育之后,而2013年则放在了所有经济领域改革之前。
新一届政府更注重长期的经济改革,这似乎与1997年前后的政府思路有些相似,过去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什么有益的借鉴呢?
【证券市场周刊】(本刊记者 刘林/文)近期银行间市场震荡的背后是央行对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的不满,在短短8天内央行连续两次要求银行做出调整。这一事件并不孤立,结合早前对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产品以及地方融资的一系列整改措施,可以大致明确,新一届政府瞄准的是长期的经济金融改革。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93年,十四大序幕刚刚拉开便启动了金融秩序整顿。两场间隔20年的金融整顿,尽管面临的经济状况及制度环境大有不同,但都是针对不断加大的金融风险做出的主动调整。1993年,中国金融秩序混乱,货币发行与信贷规模过多过大,资金却紧张,高利率乱集资现象严重。
两场金融整顿可以说都是新一届政府全盘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1993年,金融整顿不仅作为了短期性政策的突破口,更试图从深层次的改革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以综合改革的思维同时推进多项重要的制度改革。而本届政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推进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综合来看,时隔20年的两届政府都希望通过财税、金融、投资、收入分配等配合推进改革。
这两项相似的改革,前者已经发生,影响绵延至今,它能为刚刚启动的后者提供什么样的借鉴?就整体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在为长期经济改革牺牲短期利益的时候,如何避免偶发性风险的冲击。1993年的改革发生在经济过热背景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一起推动经济与物价走势持续向下,到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已经落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自1997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连续4年在8%上下徘徊,PPI通缩长达7年。
1994年,国企债务较上年快速膨胀近12个百分点,银企债务关系进一步恶化。相似的是,2013年的中国也面临债务问题的去杠杆,那么如何避免在改革的初期,债务的进一步恶化,又该如何降低债务去杠杆带来的紧缩效应,避免通缩重演?尽管当前主要问题来源于地方融资平台,但如何在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避免短期经济下滑程度过大却是一样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速、物价水平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
对比1993年铺垫的改革,攻坚的领域变化不大,但具体内容却已经大不相同。
就财税而言,1993年的着力点是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改革方向是分税制和国企利税分流;2013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则是财税改革的方案,目前除营业税、房产税等个别税种外,并无详细信息透露,但李克强4月曾表示,“我们要先推动预算改革,树立公信力,再谈进一步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问题。”
就金融而言,1993年设定的主要改革方向,既包括发挥央行调节货币供给和信贷资金总量等宏观调控职能,也覆盖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过渡及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到2013年金融体系已基本建立的背景下,从国务院6月19日会议内容看,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及利率市场化将是改革的重点,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与金融更紧密的结合、防范金融风险也是工作重点。
外汇一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1993年,改革的思路基本明确,要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建立外汇市场;到2013年汇率市场化仍是主题。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异常升值,则被市场解读为汇率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铺垫,央行预计会在年内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
就投资而言,1993年,为引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将项目分作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类,相应的由政府单独投资、政府投资为主、企业投资,同时下放一批审批权;20年后则希望更多的民间投资能发挥作用,继续下放审批权。
收入分配作为既定改革内容之一,持续难产,目前还只能看到新政府的大体思路,亦即主要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可能会通过增加工资收入及提供社会保障。1993年,收入分配改革则是着眼于如何鼓励先富。
此外,政府职能的改革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20年前,都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只是1993年排在了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及市场培育之后,而2013年则放在了所有经济领域改革之前。
即将到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改革路线图?如何协调长期改革和短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