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让市场经受阵痛
【财新网】(记者 林金冰)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可能逐渐告退,中国央行也不再轻易释放流动性,中美这两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开始步入正常化道路。近期,美国房市、消费等经济数据走强令预期好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顺势作出前景预测,并发出退出量化宽松的信号。
【财新网】(记者 林金冰)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可能逐渐告退,中国央行也不再轻易释放流动性,中美这两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开始步入正常化道路。面对这样的转向,对货币宽松依赖成瘾的金融市场及投资者,难免经受阵痛。
近期,美国房市、消费等经济数据走强令预期好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顺势作出前景预测,并发出退出量化宽松的信号。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前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 罗奇(Stephen Roach)近日在原创评论网站Project Syndicate发文指出,对美联储而言,经济危急境况似已结束,大胆激进的货币政策已不合时宜的意识渐浓。
虽然在市场大波动、10年期国债利率窜升后,美联储多位官员发话,安抚市场情绪,认为市场对联储的态度存在误读,但联储议息会议纪要中一些委员的言论,显然增加了今年晚些时候缩减QE规模的可能性。市场不能不为此有所准备。
当然,退出有可能是有序的。瑞银集团主席魏柏昂(Axel Weber)此前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即表示,这并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紧缩,即便第三轮量化宽松淡出,美国货币政策明年仍将维持宽松。
中国也经历了利率的短期飙升。5月下旬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渐告吃紧,而较长一段时间央行迟迟未出手相助,不少研究人士视之为要求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化的强烈信号。至6月中下旬,在市场短期利率突起,并致股市扰动后,央行定向注入流动性,为市场纾困。
这如同一次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也成为对中国信用市场严重流动性错配的一次警告。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财新专栏文章中称,所谓的“钱荒”事件,其实并非钱少,而是泡沫太多。他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房产加信贷”泡沫。这个泡沫已无比巨大,以致维持它需要两倍于实体经济需求量的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已是必须。
“两家央行这么做就对了,而且早该如此。”罗奇提出,虽然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措施有力平息了金融市场动荡,但随后两轮量化宽松在为过度负债的美国消费者减压方面,几无成效;因国内消费者以缩减开支应对危机,美国消费需求自2008年初以来一直低迷,无以助力经济复苏。“既不能促进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也不能刺激实体经济活动,量化宽松反而成了全球金融动荡的危险源。”
对于中国刚经历的短期资金紧张,罗奇指出,这并非央行独立决策造成,而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向使然。中国新任领导层似乎决心终结前任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执着,将政策重新聚焦于增长质量。对当前经济减速的政策回应,更准确地说是“政策不回应”,是对这种新思路的重要验证。
魏柏昂也指出,很明显,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没有将大量精力放在提振短期周期性增长之上,而是更多地用于推进长期的结构性改革。
到目前为止,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对经济增速放缓仍保持容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中旬在会见外国政要时称,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平稳,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虽然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甚至是风险,但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
中央政府更强调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改革激发新的红利。对此,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称之为“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其政策框架由无大规模刺激计划、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这三大支柱搭建。
“金融市场正在经历适应中美新政的困难期。”罗奇认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增加金融市场泡沫,丝毫无益于经济强劲复苏或是纠正实体经济痼疾。对流动性宽松成瘾的投资者而言,打破坏习惯不可能不痛,但在资产和信贷市场泡沫可能再次扰乱全球经济之时,早做总比晚做好。
谢国忠认为,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应对杠杆泡沫的收缩。他举例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拒绝印钞和货币贬值,而是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此举给中国带来了近十年的繁荣。现在只要控制货币供应,并实行改革来应对经济困难,中国将迎来未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