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经济观察:外贸挤出水分能否恢复快速增长
中国相关产业在通过各种渠道捍卫外贸权益的同时,也在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除此以外,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的一度加快,加之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势头,无不昭示着中国外贸年内要“过紧日子”的前景。
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 题:中国外贸挤出水分能否快速增长?
中新社记者石岩
挤出水分的中国外贸能否恢复快速增长,是关注中国经济前路的人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不同于其它经济指标的不甚景气,今年前4个月,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进出口却出人意料地“一骑绝尘”,呈现出异于业界感受的高速增长,并引发一片质疑之声。有舆论指,正是由于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热钱”涌入及由此触发的对港套利贸易,才使得中国外贸表现“虚火”不断。
一个被广泛质疑的数据是,今年前4个月,内地与香港两地双边贸易同比增长66%,远远高于中国与其它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表现。这一数据伴之以种种两地“货物空转”的报道及传闻,终于引发了官方的高度重视和相应行动。
在此背景下,5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仅增长0.4%。官方称,这与对港套利贸易基本得到遏制有关。这一结论的“潜台词”便是,0.4%或许才是当下外贸表现的常态。
考虑到此前高层给年内外贸“内定”的标准为“保八”(增长8%),上述结论多少有些尴尬。但鉴于外贸表现与国际经济环境唇齿相依,而中国又在推行旨在调整经济结构的种种举措,加大对外贸增速下滑的宽容度,是中短期内中国的必然之举。
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的三大传统市场中,美国经济阴晴不定,欧洲尚处债务危机的深度调整期,日本与中国由于钓鱼岛争端酿就的外交僵局对于经贸合作的伤害还在显现。传统市场的不彰,决定了中国外贸出口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由经济形势疲弱引发的投资贸易保护主义,也呈日渐抬头之势。今年以来,以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中国国内全面恶化的产能过剩因素相叠加,成为压在中国外贸企业头上的一座大山。
中国相关产业在通过各种渠道捍卫外贸权益的同时,也在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中国政府暗示,将不再将投资加码作为拉动经济的有效手段,这必将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也会在中短期内影响中国的进口表现。
除此以外,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的一度加快,加之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势头,无不昭示着中国外贸年内要“过紧日子”的前景。
官方显然意识到这一现实,但却未如外界预期的大批量出台促进外贸脱困的政策措施,而是对之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既有方针予以坚持和优化。久困于国际价值链底端的中国外贸,试图在外贸表现的低点“刮骨疗毒”,在价值链高端“分一杯羹”,实现中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同样的方针指引下,尽管屡屡有“外资逃离”的传闻,但中国官方仍坚持挤出外资“水分”,优化外资结构,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需。
与此同时,在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拓展外贸新格局层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以来的两次出访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对亚欧四国的访问,无不将新兴国家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这种经贸合作的多元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分散风险,更为中国中长期外贸发展开拓了一片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健康发展方面,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既有方针。今年以来,中国的自贸区合作屡有斩获,不仅与冰岛、瑞士的自贸区谈判有所突破,更在中韩、中日韩、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自贸区谈判中有所推进。
立足于上述形势,中国外贸当下可谓“黎明前的黑暗”——尽管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但经历过改革的阵痛及“内修外拓”战略的深耕,或将在中期以后取得突破性进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