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刘伟:中国经济既有通胀压力又有衰退风险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日前在北京一个论坛上提醒,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短期的总量失衡——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与经济下行的危险的“双重风险”。” 投资方面,他认为中国投资需求疲软的最根本的瓶颈是供给结构的升级障碍,也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的升级遇到了严重的障碍。
新浪财经讯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日前在北京一个论坛上提醒,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短期的总量失衡——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与经济下行的危险的“双重风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靠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中国当下经济的问题归结起来,既有通胀压力又有衰退风险。”刘伟指出,“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供给结构的调整,没有创新,没有新的产业升级的空间,没有新产品开发,即使你有钱,你现在也投不出去。”
投资方面,他认为中国投资需求疲软的最根本的瓶颈是供给结构的升级障碍,也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的升级遇到了严重的障碍。
2012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800美元,高于4055美元的上中等国家收入水平门槛,即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刘伟指出,历史上“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历历在目: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拉美漩涡、80-90年代的东亚泡沫到目前尚未结束的中东、北非危机。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是用廉价的劳动、便宜的土地、环境污染等各种低价要素吸引投资换来的。面临投资和消费的需求疲软、成本要素价格攀升以及政府权力过大这些发展方式条件的桎梏,他认为下一个阶段就要看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另外他指出,中国投资主体是政府,财政的投资最终以通胀形式由老百姓买单。这造成部分制造产能的绝对过剩,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力量起不来。“中小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资本歧视:民间借贷综合贷款利率超过15%,限制了市场力量。这种政府主导投资是不可持续的。”
消费方面,刘伟认为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是造成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今年初官方统计公布的近10年我国基尼系数均超过0.4国际警戒线水平,城乡人均纯收入差距3.4倍,城乡差距解释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40%因素,另外有灰色收入无法统计。
对于潜在通胀因素,刘伟认为,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因素颇大。据社科院社会经济与政治所测算结果,大概53%左右是需求拉升,47%是成本推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市场原材料及大宗农产品价格上升输入推升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世界流动性泛滥,美元、日元、欧元加印拉动世界市场价格上涨。此外,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4000亿,比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外汇储备27亿美金多出1259倍的人民币投放,这种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深刻地影响国内经济均衡。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如何克服现阶段问题,北京大学金融系主任宋敏也表示,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企业被动参与的经济发展模式,发挥市场主体的驱动力量,积极探索区域与次区域合作金融创新。城镇化投融资建设可借鉴台湾50年代的成功“土地金融”经验,推行民间投融资金融创新,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公共资源和固定资产,打造市场驱动型的城镇化主体。
由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和融泰盛和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区域经济与成长型企业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机遇、新合作”。(雯思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