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中国金融机构会计准则说“普通话”是大趋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各国开始重新考虑加固防范金融风险的 “大堤”。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郭田勇:从大的方面还是主张银行业要开始战略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的占比,要探讨有效补充资本金的渠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玉敏 发自北京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各国开始重新考虑加固防范金融风险的 “大堤”。作为全球认可度最高的银行业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能否承担起“金融大坝”的重任?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版“巴塞尔协议”对中国银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
准则趋同是大趋势
NBD:由于金融危机的威胁,各国政府都开始积极改革各自的金融监管机制。同时,改革之风也将影响各国的会计准则。目前,已有多国舍弃本国的会计准则,采用全球统一标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统一的会计准则会给金融机构规范化带来什么影响?
郭田勇: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统一的会计准则肯定是需要的。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也需要按照国际的标准,这样能使金融机构更加规范和透明。
统一的会计准则就是经济界的“普通话”。在国际化过程中,经济和政治不是一个概念。政治上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服饰,这些都带有民族特色,但从经济上看,一些计算方法,游戏规则是通用的。如果国际上的一些准则比我们的要更先进,要规范,我们要向国际上看齐。
NBD:未来会计准则趋同是大势所趋?
郭田勇:我认为是一个趋势。只是说在各个国家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特点还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呈现差异化也是合理的。比如,国外的金融机构中,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占比较低,中间业务较高,而中国的银行业恰恰相反。但我相信,中国的银行业在转型,和国际银行业的相似性越来越强,所以也会出现趋同的过程。
NBD: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催生了“巴塞尔协议”,中国也是积极的推行者,这样统一和严格的监管准则对于防范金融危机会否有作用?
郭田勇:有肯定比没有要好,至于能否真正防范金融危机还要另说,因为危机也有大有小。巴塞尔协议和在长江上修防洪堤是一个道理,往上加两米就能保证不出事吗?万一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坝垒得高一些对于防范风险还是有作用的。
NBD:近期,伯南克称,“多德-弗兰克法”和“巴塞尔协议”都不足以解决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问题,您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您对国内的金融机构破产条例有何期待?
郭田勇:金融机构破产办法是需要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自然会有破产,如果没有破产条例就无法可依。有些系统性的风险依靠“巴塞尔”等是比较难(防范)的,系统性的风险的特点是传染性较强,应坚持宏观审慎的监管,对于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其风险要重点关注。
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破产没有本质区别,但金融机构比较特殊,会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影响,做好隔离工作也更为重要。
资本新规挑战长期存在
NBD:今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资本新规,对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条件更为严格。虽然短期看银行存在一定压力,长期来看有何影响?
郭田勇:资本新规有个5年过渡期,每年加0.4%。长期来看,资本金对银行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因为银行按照现有的监管,消耗的资本比较高,中国的银行业又以信贷扩张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消耗资本金比较高,挑战是长期存在的。
NBD:中国商业银行业此前主要依靠外部补充资本,不断地再融资也被批评为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该如何避免这种循环?
郭田勇:从大的方面还是主张银行业要开始战略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的占比,要探讨有效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在监管上也要调整一些资本金的认定,鼓励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创新。同时鼓励银行业务创新,让银行有更多的方法来动态地管理资本充足率。
我以前提出建议,将银行的定期存款,三年期或者五年期以上的,也可以视同为银行的资本金。有人认为两者赔偿程序不一样,那也可以有更高的议价。期限长的定期存款和银行发次级债并没有本质区别,可以考虑给储户额外的回报。
NBD:有经济学家认为 美国都推迟了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在济增速趋势性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如此积极地推行是不妥的,因为实施新规将影响银行放贷能力。对此,您怎么看?
郭田勇:中国其实也推迟了,有五年过渡期,给银行喘息的机会,不行还可以再延长。政策一定要实事求是,资本的概念要有。不涉及资本金的要求,理念上是不对的,要强调资本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资本管理办法把银行都逼死,这个办法也是有问题的,两者需要平衡。现在的标准还可以,大多数银行都达标了。另外,也不能让所有银行都觉得轻松达到,那就起不到激励的效果。
作者:余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