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经济“出大事”须加快改革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唱衰中国”的论调再次甚嚣尘上。虽然工行很快就发布澄清公告,但中国经济面临“危机”的担忧却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一句话,要消除“唱衰中国”的论调,改革就是最好的“消毒剂”。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唱衰中国”的论调再次甚嚣尘上。不过这次的主角除传统的“主力军”国外机构外,国内某些重量级学者也加入其中。昨日中国工商银行部分地区因计算机系统升级原因造成柜面和电子渠道业务办理缓慢,更加重了市场恐慌情绪。虽然工行很快就发布澄清公告,但中国经济面临“危机”的担忧却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唱衰中国”的声音从未断过。在后危机时代,由于中国国内经济问题开始凸显,矛盾有逐渐尖锐化的趋向,“唱衰中国”论再次粉墨登场,再加上国内某些学者的随声附和,在部分普通民众的心理上造成中国经济要“出大事”的印象。
从国内外各种“唱衰中国”论的观点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土地财政的捉襟见肘有可能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性;二是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难以应对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三是腐败及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四是经济发展动力的不足将使得经济快速增长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和矛盾甚至十分尖锐。但中国的问题真的就无解吗?中国真的就会因此而衰落下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的改革任务远未完成,而改革恰恰是过去、现在,也必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动力。事实上,中国的制度变迁远未结束,体制改革的空间依然很大。比如强化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更大动力,这是避免陷入“后发劣势”、“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之道。
具体来说,面对土地财政即将枯竭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加快税制改革入手,改变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状况,重点加强确保地方财政拥有稳定、多渠道的税源;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允许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银行改革;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夯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新的“增长点”依然广泛存在。只要政策得当,现在的发展“洼地”往往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更大动力,上升空间仍十分广阔。
一句话,要消除“唱衰中国”的论调,改革就是最好的“消毒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消除国际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和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来,拿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来。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熟练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能力,更是对进一步改革勇气和智慧的考验。▲(作者李长安,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