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哈尔滨副市长张少良发表:按照市委和市政府党组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组织相关部门围绕哈尔滨市对外贸易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充分了解情况、广泛开展研讨、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如下。
一、哈尔滨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近几年,全市对外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受基础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哈尔滨市对外贸易总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总量依然偏小
哈尔滨市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32.89亿美元,是1987年的27倍。但横向比较总量依然偏小,2007年哈尔滨市对外贸易总量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外贸依存度只有8.9%。
(二)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仍需要大力优化
近年来,哈尔滨市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层次逐步提升。200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80.1%。虽然哈尔滨市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但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较低,制约了对外贸易效益水平的提高。
(三)市场多元化有新进展,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仍较低
哈尔滨市不断加大多元化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对外贸易伙伴国家(地区)日益增加,但出口市场集中度依然偏高,存在潜在的产业风险。
(四)外经贸主体不断壮大,但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哈尔滨市对外贸易主体队伍迅速扩大。2007年哈尔滨市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发展到1700多户,但是缺少对外贸易大型支柱企业和企业集团,单体企业进出口规模偏小。
(五)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进展,但层次水平仍然偏低
近几年,哈尔滨市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境外投资合作总体规模偏小,合作层次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不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能力不强。
二、制约哈尔滨市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哈尔滨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水平制约了对外贸易发展
哈尔滨市产业发展未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尚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促进对外贸易增长。但总体上看,哈尔滨市大项目规划、投资未与对外贸易发展相互衔接、关联,重点大项目中外向型的少。
(三)加工贸易发展滞后,影响对外贸易质与量的提高
哈尔滨市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与全国和沿海加工贸易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体制机制、人才等因素阻碍发展
目前哈尔滨市虽然基本形成了与国际规则接轨、比较透明的外贸体制,但仍然存在外贸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备,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外贸企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三、加快哈尔滨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哈尔滨市对外贸易发展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把扩大外贸规模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挥产业优势,推动贸易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对外贸易只有与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要抓住振兴东北的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加大投资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扩大哈尔滨市优势产业规模,提高优势产业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中有出口能力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企业增加出口工作。
(二)坚持科技兴贸,培育出口品牌
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和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培育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重点的出口创新梯队。把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优先扶植和发展的位置,努力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培育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服务贸易企业。推动服务贸易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吸引外资发展金融服务、综合技术设计、研发和现代物流业等。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开展服务外包、文化产品出口等服务贸易专题研究,为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
(四)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外资、外经、外贸联动发展
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升加工贸易规模及水平。制定加工贸易发展规划,突出哈尔滨市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外资投向汽车、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加快“走出去”步伐,以投资带动贸易增长。
(五)全方位开拓出口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巩固亚洲、欧洲等传统外贸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多元化市场的开拓力度。对日韩、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要重点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外贸企业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经贸合作。加快建立规模化的对俄出口基地,进一步完善大通道功能,大力培育对俄经贸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六)完善管理及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规范出口管理制度,鼓励企业诚实守信。建立健全出口预警机制,对重点、敏感产品的市场供求、贸易动态、价格走势等密切跟踪分析,为企业开展外贸出口提供全面、客观和及时的信息服务。建立外贸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掌握重点企业的运行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与商检、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联系与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链接
对外贸易一直是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张少良副市长经过认真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发展哈尔滨市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提出了六点针对性较强的思路和措施。围绕张少良同志的调研报告,有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分解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链接一: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积极引导哈电站工程公司、哈药、哈飞汽车等出口基础较好的企业,立足国际目标市场研发生产新产品,扩大出口规模。
———以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领域为重点,培育出口拳头产品。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主要出口商品,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以哈尔滨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
———充分利用国家降低关税,进口贴息等政策,积极扩大进口,逐步实现进出口的良性互动。
———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着力扩大基础性资源和原材料进口,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消费品进口。
链接二: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选择进出口超5000万美元并具有潜力的企业重点扶持,2009年力争进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
———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哈洽会、对俄出口商品展览会及国际重要展会等平台,大力推介哈尔滨市品牌产品,提高哈尔滨市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加强人才培训,壮大创牌队伍,努力形成哈尔滨市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人才优势。
———支持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产品海外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链接三:推进出口基地、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用3—5年时间,再培育20户对俄贸易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壮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产业群。
———大力推进加工贸易园区建设。引导外资投向汽车、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引进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高端加工贸易项目,引导加工贸易向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方面发展。
———大力推进平房汽车零部件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和推进汽车、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商务部支持,力争早日建设成为国家级出口基地。
链接四: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积极参加俄罗斯远东公路、水利、电站、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哈尔滨市与俄东部森林采伐合作力度,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国际市场,以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
———积极推动对外经济合作便利化,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和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
———进一步完善哈尔滨铁路货运口岸的软硬件环境,为对外经贸运输创造方便的铁路运输大通道。利用哈尔滨市空中航线扩大对外客货运输。
链接五:大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
———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外经贸企业积极拓展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提高新兴市场在全市进出口额中的比重。
———以拓展俄、日市场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对俄、对日经济合作战略升级。全力组织参加好第20届哈洽会并取得好成绩。
———全力办好第五届对俄出口商品展览会,在组织企业参展、展品档次和质量、展会活动组织上加大力度,提高展会水平。
链接六:进一步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
———建立外贸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各重点企业的进出口运行情况,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制定出台对外贸企业实行销售额总量和增量的“双考”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外贸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出口预警机制,对重点、敏感产品的市场供求、贸易动态、价格走势等密切跟踪分析,为企业开展外贸出口提供全面、客观和及时的信息分析。
———做好专业人才队伍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进行国别贸易政策、金融知识的培训,增强企业规避贸易摩擦、汇率变动等风险的能力。
———建立与海关、税务、银行之间的协作机制,共同打造优良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