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对第三方支付招安不成则封杀?

微博 |2013-06-13 11:22911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独家获得银联内部文件显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联)正号召银联成员银行“招安”第三方支付。中国银联随后宣称,已与157家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协议,60多家银行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涵盖了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包括东亚银行(中国)与花旗银行(中国)等外资银行。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独家获得银联内部文件显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联)正号召银联成员银行“招安”第三方支付。如若“招安”不成,则希望成员银行切断与第三方支付的接口,转投银联旗下,打造一个“统一的支付平台”。

  这个意图一旦实现,会让年交易规模超过10万亿人民币的庞大金融市场彻底洗牌,超过20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银联的“招安不成则封杀”之列。

  目前,由于各自的利益考量,这个没有强制力的“封杀文”,实际上并未得到各银行的认真履行。银联、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复杂矛盾,并未得到化解,仍在累积,未来还可能以更激烈、更极端的方式继续升级。

  其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已经与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联产生竞争,且日益激烈。

  那么,是以类行政手段实现“大一统”,还是在市场体制下大浪淘沙?这是考验中国金融行业决策者的一道现实难题。

  银联17号文

  “这是我们内部业务交流的文件,怎么会流出去让你们看到?” 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询问,银联品牌营销部负责公共事务的一位人士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这份文件”,指银联去年12月19日印发的《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银联业管委【2012】17号文件,以下简称17号文)。

  过去几个月来,17号文已引发巨大反弹与博弈。

  其原因在于,银联在17号文中号召成员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接口进行清理整治,并将银联卡业务上收至总行以实现银行卡“接口”服务的集中审批、统一接入和统一定价,最终推动非金机构统一接入银联网络。

  这意味着,银联希望将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全部“招安”至自己旗下。如果该文件得到落实,则第三方支付市场将彻底洗牌,银联在交易清算领域的垄断地位则将更上层楼。

  让银联无奈的是,自己点燃了烽烟,可“封杀令”始终乏人响应。

  “在竞争中,大家是应该有选择权的。”在私下,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言,该银行对17号文并不认同。

  全国人大财经委巡视员王连洲认为,银联的这种思维模式,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更重要的是,银联无权封杀第三方支付,也不可能垄断支付体系。

  其中事态纠葛,终将如何了局?

  第三方支付“之罪”

  在业界看来,银联印发的17号文,堪称一篇直指第三方支付的“檄文”。这份长达8页的文件中,银联用了不足50字,承认非金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投行、保险、资产管理、财务、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企业,在17号文中主要指第三方支付)已成为支付市场的重要力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却以接近文件一半的篇幅,陈述“部分非金机构”带来的“危害”。

  文件称,银联组织的调研数据显示,“29家非金机构与17家主要成员银行的银联卡业务接口超过630个,平均每家非金机构连接12家主要成员银行,平均建立接口22个”,银联认为,这些非金机构“普遍绕开银联网络,采取各种不合规手段开展业务,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成员银行的利益。”

  据银行界人士透露,银联在与银行就17号文的交流中,高度强调了非金机构将增加成员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

  比如,部分非金机构接入成员银行系统之后,进行大量变造交易类型,如将代收代付、转账等交易类型套用至现场消费交易场景中,同时套用对公益类商户编码(MCC)、变造商户资料、异地移机等,部分非金机构则在银联卡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截磁截密、私自留存持卡人详细资料敏感信息等。

  17号文同时认为,随着非金机构的势力扩张,成员银行将失去在支付体系中的惯有地位,陷入被动;非金机构压低发卡银行手续费的收入,争抢商户的行为也严重冲击传统的银行卡价格标准体系,“上述问题还造成商户对成员银行现有手续费标准产生严重不满情绪,成为诱发此次政府调整刷卡手续费的原因之一。”

  银联认为,非金机构与多家银行合作的多头连接做法,更是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5]153号)中,"第三方服务商不得从事银行卡信息交换业务"的规定”,而且也违反了“银联卡业务规则的基本要求,影响了全体成员机构的利益”。

  银联之痒

  银联对第三方支付的指责为何如此之多?

  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已经与银联产生直接竞争,双方利益矛盾日益激化。

  成立于2002年3月的银联目前拥有近3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兴盛之前,一直是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供应商。这为银联带来了巨大利益。

  根据2003年执行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126号文件)规定,每笔收单交易的结算手续费会根据7:2:1的比例分配,即发卡行占70%,收单机构占20%,清算机构(银联)拿10%。

  截至2011年末,银联资产规模已达到人民币138亿元,营业收入约60亿元,净利润突破10亿元。在此前4年中。银联营业收入增长2.5倍,净利润增长近10倍。这些炫目的业绩被一些外界人士归因于银联的垄断专营地位。

  “但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银联在支付清算方面的垄断地位,不断面临挑战。”一位银行人士说,从线上支付到银行收单,再到逐渐向线下渠道延伸,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触角正在不断伸展,“如果再往下发展,就与银联没有大的区别了。”

  釜底抽薪?

  面对第三方支付的威胁,银联的希望是,将这些业务全部统一到自己旗下。在17号文件中,银联提出,各家银行要么“实现非金机构规范接入银联网络,确保银联卡业务通过银联网络进行转接并规范运作”,要么“逐步断开与非金机构的银联卡业务连接”。

  这是釜底抽薪之举,一旦实现,第三方支付公司只能在被“招安”或是被“清剿”之中二选一。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3月12日,银行业协会召集各行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开会,建议制定一个价格公约、形成一个银行价格联盟,对于与第三方机构支付业务的合作领域,银行应采取集中审批、统一接入、统一定价的管理模式,归口电子商务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集中管理,规范接入模式与系统接口,执行统一价格标准。

  在银联看来,大旗一竖自当应者云集,因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正是自己的天然盟友。

  银联在17号文中称,部分非金机构损害了成员银行的综合收益,包括压低发卡银行手续费价格,“据调研,在线上支付业务中,非金融机构向银行支付的实际手续费率平均仅为0.1%左右,大大低于银联网络内0.3%-0.55%的价格水平。”

  银联估算认为,各银行的此项手续费年损失超过30亿元。

  在此之前,确实有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快速拓展线上用户,以“背对背”方式营销(在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地域分行之间,或同一银行的兄弟分行之间,以不同的服务价格和不对称的接入门槛进行套利),从而压低了银行的线上收单手续费。

  这也引发了银行的警惕。2011年,多家银行以“为了降低网上交易风险”的名义,相继出台措施,降低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的网上交易限额,部分银行的借记卡信用卡转账上限甚至缩水九成。对于第三方支付而言,限额的同时影响了用户购买的欲望,也繁琐了用户的购物支付程序。

  对此,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快捷支付等方式提高客户体验进行应对。比如2011年4月18日,支付宝宣布推出快捷支付,帮助用户在无网银状态下,直接完成网上支付;随后,财付通也推出基于信用卡的“一点通”快捷支付业务,以抵抗商业银行突然降低的网上支付限额。

  “封杀”受挫

  面对银联的“封杀文”,银行界各有心思,沉默观望。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虽然17号文印发已有数月,但至今仍未得到银行响应。

  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的人士表示,在银联、第三方支付、银行三方共同组成的线上支付系统中,银行其实更愿意看到有竞争的渠道资源,而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因为一旦银联统一接入平台,是否会形成垄断价格还不可预估。

  “我们可能会考虑将一部分业务放在银联那里,但是肯定不会把其他支付公司的渠道统统砍掉。”上述人士指出,虽然存在话语权博弈,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更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合作。

  艾瑞咨询公司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联竞争不可避免。但现有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仍然是互相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体系还没有壮大到与银行体系相抗衡的地步;另一方面,银行也更希望借助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创新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而且,在银行看来,已逐渐成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足够强大的话语权。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人士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愿意接入银联平台,这也导致银行也无法独立完成接口迁移,“每天,第三方支付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量,只要它们不同意接入银联,银行也不敢单方面切断渠道。”

  最关键的是,银联对各银行并没有说一不二的强制干预力。

  “银联毕竟不是政府监管机构,而是一个卡组织,对成员银行只有类似于协会的约束力。”上述银行人士说,在互联网整体的竞争关系中,银联还是需要靠优质服务、合理收费来提升竞争力。

  与银行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们更没有将银联的威胁放在眼里。

  “银联是什么?首先它是跨行清算组织,主要是碰信息流的,而并不碰资金,它把不同银行之间每天清算的信息告诉每个银行。”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态度直接,“另外一个,银联区域分割。在这一点上,银联跟银行有点像,因为机制上就决定了分区经营,每个区域做自己的业务,效率比较低。”

  矛盾仍在

  尽管“封杀文”受到软抵抗,但业内人士较普遍的看法是,银联可能还会以更多的方式实现自身目的。

  “利益矛盾一天没有解决,争夺就一天不会休止。”一位第三方支付负责人说,“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第三方支付有多大的盘子,哪里是银联能说封杀就封杀的?”

  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则认为,就算没有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之间也有竞争。

  “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是竞合关系,实际上合作多于竞争。”该人士说,“目前,银行对第三方支付更多的担心,主要还是在于是否掌握客户信息。”

  而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巡视员王连洲眼里,银联与银行业协会的“统一”做法,更被视作是一种“垄断、计划经济”的做法。

  “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我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张宽海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应该对第三方支付宽容,“起码要给予他们和商业银行公平的待遇。”

  张宽海认为,在中国支付体系中,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犹如供血系统中的骨干和主干血管,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当于毛细血管,为社会基本组织、个人输血作用。

  王连洲告诉记者,即便银联真有心封杀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很难实现,毕竟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是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国家监管部门也不会让历史倒退”。

  就目前而言,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清算业务政策,还处于混沌期。

  2012年6月,在央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的,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合法银行卡清算组织进行。因此前经央行批准的合法银行卡清算组织只有银联1家,该规定被外界视为第三方支付企业进军清算业务的政策利空。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王娴和前农工党中央秘书长陈建国两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推动银行卡清算市场对内开放》提案,建议尽快制定并实施新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制度,包括对民营支付机构的准入,同时完善银行卡清算机构及业务监管制度。

  不会强制行动?

  “我们要向上级领导请示,现在任何问题我都没法回应。”银联品牌营销部一位人士说。

  让他“难言”的,是银联方面“清理整治”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进展情况。在此之前,银联已于2012年12月19日印发了《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银联业管委【2012】17号文件,以下简称17号文),要求各成员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接口进行清理整治,最终推动非金机构统一接入银联网络,但并未得到银行积极响应。

  面对剧烈冲撞的业务体系,竞合难辨的业务关系,“封杀”受挫的银联将如何应对第三方支付?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战平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些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套改交易、压低扣率的现象,“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短期的趋利行为,未来应该会逐渐走向规范”。

  他还表示,对上述现象“不会采取强制行动”,不过,银联方面“将跟各方进行一些沟通,并实施相关推广活动。”

  利益之争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银联在17号文中列举的很多第三方支付的“危害”,其实核心还是利益之争。

  “有些第三方机构为节省手续费,选择单独与一些银行建立接口联系,而不通过银联,这样扣率就比通过银联接口要低许多。”孙战平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不同的业务类型设有不同的扣率,如借记卡还是信用卡,网络支付还是移动支付,都有不同的扣率,有些第三方机构会变造交易渠道与交易类型,例如将代收代付、转账等交易类型套用至扣率低的现场消费交易活动中。

  而银行自身也存在为第三方机构降低扣率的利益驱动。“银行下属的分行有各自的业绩考核指标,为吸收存款,会考虑作一些特殊安排,比如第三方机构向银行提供存款,银行在接口费率上就降低一些。这一边的利润折让从另一边的收益上拿回来。”孙战平说。

  如此一来,银联的利益便受到损失。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援引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2.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8.1%。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中心预计,2012-2014年第三方支付的增长幅度均在50%以上,而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

  17号文件透露,银联与各银行向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支付结算的网络接口,须收取0.3-0.55%标准扣率。取这一扣率的中位数,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在3.8万亿人民币左右,那么该年度银联及其成员银行在接口业务方面的收入可达160亿元。这一数字还将逐年上涨。

  而由于非金机构压低了扣率,银联及主要的成员银行这项手续费将遭遇损失。这也是银联用以游说成员银行展开清理行动的主要理由之一。

  但对银行来说,与第三方支付的其他合作令损失得以抵消,受冲击最大的主要还是银联。

  另一大理由则是,“所有基于银联卡卡片及其对应支付账户的支付应用均属于银联卡业务”。

  银联在17号文中称,第三方机构支付结算只要用到的银行卡上具有银联的“Vista”标识,就属于银联卡业务,自然也应遵守银联卡业务规则。而根据《银联卡业务运作规章》,“加入中国银联网络的成员机构发生的银联卡跨行交易应通过银联网络转接和完成”。

  不过,一位金融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公认的行业准则或规范, “银联如果推行这种做法,必然会引起很大争议。”

  “不会强制行动”

  事实上,在17号文的出台后,银联是否有权“封杀”第三方支付,已经引发争议。

  业界普遍认为,作为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卡的联合组织,银联与央行或银监会不同,对各成员银行并不具备行政监管权。前文提及分析师同时表示,对于银联、各成员银行之间的这种利益分割,具有监管权的央行支付结算司,也未必会插手其中。

  “央行是一个独立部门,不太受各利益方的牵制,而支付这一块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来说盘子毕竟较小,央行不太可能为了帮银联捍卫市场份额出手。”该分析师认为。

  对此,孙战平也坦承,第三方机构套改接口,“也谈不上违规,只是商业趋利行为”,对这类行为不会采取强制性行动,“我们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持开放与鼓励的态度,欢迎他们到银联来建立接口”,为此,银联将跟各方进行一些沟通,并实施相关推广活动。

  对于母公司中国银联的支付接口业务,孙战平认为,银联在为客户提供全覆盖的结算渠道上具有决定性优势,毕竟“只要连接上银联,就等于连上了所有的银行”。

  不过,银联仍有可能借力于有长期战略合作的银行总行。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银联与一些大型银行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必然存在某些附属的合作协议与利益牵制,银联可以通过这些银行总行向成员银行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接入银联线上支付平台,并向第三方机构全面开放银联的支付接口。

  孙战平就向记者提到,未来各银行会将接口业务收归至总行。

  或许,这已为银联的下一步行动埋下伏笔。

  “网上银联”加速

  如果不考虑行政力量,在电子支付领域,银联的起步其实已经落后于一些民营第三方支付龙头企业。

  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2011年,倚靠淘宝、“天猫”为平台的支付宝以49%的市场份额几乎占领第三方支付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20.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而银联旗下的电子支付公司和快钱,分别以8.4%和7.5%的市场份额屈居第三、第四位。

  “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与壮大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银联也就是2008年开始才致力于第三方支付业务,慢慢地,银联作为支付平台的垄断地位与影响力都在削弱。”一位券商业分析师对记者说。

  在嗅到市场的巨大潜力后,银联于2010年下半年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将旗下机构的互联网支付业务进行整合,由银联互联网事业部统一管理,实行公司化运作。同时,招兵买马,大力推介,在其内部明确提出,打造“网上银联”的目标。

  2011年6月8日,中国银联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业务。这些业务提供了一个银行卡的网上交易转接清算平台,用户通过网络、手机方式订购商品和缴费,无需刷卡,只需提供卡号和相关认证信息就可完成支付。

  中国银联随后宣称,已与157家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协议,60多家银行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涵盖了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包括东亚银行(中国)与花旗银行(中国)等外资银行。

  在业界看来,这些举措意味着,银联的触角真正从线下的ATM网络拓展和收单业务,扩展到了互联网上。

  而在银联下发的17号文中,除了要求各成员银行清理整顿向第三方机构提供接口服务外,还提出要加快支付业务创新。“将银联卡从传统的消费、取现扩展到转账、订购、代收、自助消费、帐户服务等新业务类型”,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新产品”。

  截至目前,在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的官网“银联在线”上,可以看到除信用卡还款、便民缴费、商旅服务、商城购物外,还开设有金融理财、跨境购物等服务。

  “现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同质化,大家都抢滩一些传统项目,比如网络购物,其实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有更多的业务拓展空间。”孙战平对记者说。

  他透露,银联正致力于开发个性化的产品与结算渠道。“目前有90%的开放式基金可以通过银联来购买,有50多家基金公司与银联建立了销售合作。”

  第三方支付的渗透

  目前,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线上和线下市场正在通过移动通信、物联网等形式不断进行融合。

  在此过程中,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特征和重要的市场变化,这些变化都将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其中,最核心的趋势是,银联、银行及第三方支付企业成为了“亲密敌人”,业务相互渗透已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

  当前,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无可置疑的主角。即使从支付市场的份额来看,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对银联来说,当前中国境内的银行卡清算市场只有中国银联一个经营主体,央行规定所有的银行卡支付跨行清算均需通过银联网络进行,导致了线下支付政策规定必须通过银联,形成了绑定性合作。在支付安全、跨行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等方面,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企业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但银联、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存在着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各类创新,已替代了大量银行的支付结算中间业务。随着监管机制放开,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可能逐渐进入商业银行的代理基金、保险、信托、券商理财产品等重点业务。最为关键的是随着民间金融的活跃和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介入小额信贷或财富管理等银行的传统领域。

  从业务上来看,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银行卡收单与互联网支付是交易规模占比最高的两大类业务,金融支付则已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长期以来,传统第三方支付企业一直专注于线上支付领域,银联和银行一直主导线下领域。但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第三方支付企业渗透线下商户的现场支付成为可能。

  在各种线下支付方式中,POS机(销售终端)收单交易的规模占比达到90%以上,是所有线下支付手段中最为主要的支付方式,银行卡收单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线下支付市场,已受到第三方支付业界的普遍重视。

  在这一市场,银联系企业线下优势明显。在2012年,除银行系机构收单之外的第三方银行卡收单市场中,银联商务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但在快速增长的互联网支付领域,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具备正面对抗银联系企业的实力。

  截至2013年1月,共有75家企业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据赛迪顾问统计,2012年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38412亿元,同比增长70.46%。然而,这个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不足10家互联网支付企业瓜分,并呈现出一家独大的现象。从主要竞争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居市场首位,银联系企业(上海银联、广州银联)并同财付通、汇付天下、快钱、环迅等企业构成互联网支付竞争的第一梯队。

  除此之外,随着第三方支付应用领域的深化和拓展,金融支付将成为未来支付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具备金融支付实力的企业将拥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正逐渐将业务范畴扩展至对B2B(企业对企业营销)的企业流动资金管理需求满足上,致力于成为金融支付服务提供商。

  2012年,电子商务向B2B的渗透已呈加速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依托电子商务来改善自身产、供、销的整体效率。相对于支付问题, B2B企业更关心中短期流动资金情况,尤其是资金周转率与应收账款顺畅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命脉。

  在此趋势下,如何能让资金流转得更快,是B2B企业的挑战,也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市场机遇。

  (作者为赛迪顾问城市投融资部总经理、第三方支付首席分析师)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最高院发布《关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约定以第三方支付款项为付款前提条款效力问题的批复》

2024-08-28 13:06
109271

提升金融服务韧性,英国金管机构提议制定第三方服务监管新标准

2022-07-26 15:30
7976

亚马逊被传遭美国证监会调查,又是滥用第三方卖家数据惹的祸

2022-04-12 15:21
40279

苹果首次允许App内第三方支付

2022-04-12 15:21
34427

京东实现第三方商家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

2022-01-12 14:30
8723

苹果在韩国将允许第三方支付体系进入应用商店

2022-01-12 13:45
1362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