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业引擎最终还需借力制造业
破除现有束缚显然有助于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与当前经济发展和收入状况相适应的进步,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更能反向推动制造业等工业发展,形成正反馈。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随着国民收入及劳动力迁移而发生的,服务业很难越过现阶段国民收入状况。
【财经网专稿】记者 刘林 服务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松绑服务业,并将其打造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这意味着服务业将会获得包括“营改增”在内的更多支持。不过,打造服务业却离不开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原本就是依靠制造业发展起来,消费性服务业因其内生性更得借力于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整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加。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了“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
“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最大的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李克强表示,“要最大限度地依法依规为服务业发展‘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增添活力和创造力。”
有关服务业的综合改革试点早在2010年就已启动,宁波、成都、深圳、哈尔滨、广州、西安等37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在本届政府的“改革”主题下,这一试点范围或将进一步扩大。
破除现有束缚显然有助于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与当前经济发展和收入状况相适应的进步,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更能反向推动制造业等工业发展,形成正反馈。
但是,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随着国民收入及劳动力迁移而发生的,服务业很难越过现阶段国民收入状况。该定理认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更高收入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就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而言,服务业仍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的部分与第二产业息息相关,第二产业原本就是制造业占大头,其他行业也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另一方面,为生活服务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口聚集的程度,这又与生产服务业和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消费型服务业主要是内生的,取决于收入增长情况,而收入又无法突破经济增长的速度。
制造业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重要性可能更甚于美国,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尽管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但中国可能对“世界工厂”这顶帽子心存矛盾。工业化的副产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不可承受之痛,癌症村、水污染、雾霾等等均已引起社会普遍反思。因此,在西方国家不断强调制造业是“过去、现在、未来”经济成功的关键时,中国却讳言如何推动制造业的增长,这不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据WIND汇总的数据计算,2010年末,第三产业占GDP约为43.2%,而《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也就是要达到47.2%左右的水平,届时服务业将成为三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目前,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不到3个百分点的距离。截止2012年末,这一占比已升至44.6%。
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服务业被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