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审批减速
经过一轮迅速扩张,公募基金子公司的审批开始减速。而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在目前已经获批、正全力开展业务的基金公司中,几乎都是内资股东占据主导地位的基金公司。相比银行、券商、信托等基金公司内资股东方对子公司的重视,公募外资股东则一直显得较为冷淡。
贾华斐
经过一轮迅速扩张,公募基金子公司的审批开始减速。有别于此前证监会批次放行,近3个月公募子公司审批基本以每月一家的速度获批。一家正在上报材料的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上报材料时监管层对材料的要求也更为详细,尤其是风控、从业方向等方面受到重点关注。
而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在目前已经获批、正全力开展业务的基金公司中,几乎都是内资股东占据主导地位的基金公司。相比银行、券商、信托等基金公司内资股东方对子公司的重视,公募外资股东则一直显得较为冷淡。
多家外资股东主导公司战略的合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本报,对于分业经营、注重风控的外资股东而言,很多基金公司子公司的商业模式让他们“看不懂”,而子公司这种由资管向融资等上游业务链条发展的混业经营态势,在战略上也很难获得外资股东的认可。
监管层强调“稳妥”
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放行速度一度让业内感到振奋。
去年11月1日,证监会正式开始接受基金公司设立专项子公司的申请,半月之后,首批工银瑞信、嘉实和平安大华的子公司获批,而截至今年3月份的四个多月内,监管层已经放行了26家基金公司子公司。
但3月份之后,基金公司再没有大规模地审批放行。两个月之内,仅有新华基金和益民基金两家宣布子公司获批,审批速度明显下降。
这引发了行业对于子公司审批政策是否有变的担忧。而上周五,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回复本报时表示:“设立基金公司子公司的审批依旧在正常进行。”
上周五召开的基金业协会2013年年会上,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谈及行业创新时,也把基金公司子公司作为第一要点,要求行业积极稳妥推进基金公司子公司的业务创新。张育军表示,基金公司子公司总体来看合规意识较强,风险可控。他同时要求探索差异化的业务发展模式。
在证监会的审批层面,“稳妥”和“发展模式”问题似乎已引起重视。有子公司报批的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审批速度有放缓及变严的趋势。这表现在证监会受理材料的速度变慢,回复周期变长,而且从材料准备来看,监管层要求子公司要有明确的风控措施、发展方向及人才储备等。
合资基金慎对
目前获批的基金子公司中,既有行业前五的大型基金公司借机重扩版图,也有大批刚刚获批成立或规模一直位于行业后半部的新基金公司试图以此解决生存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及信托系基金公司为监管层放开子公司而欢呼雀跃的同时,外资股东在公司经营上掌握话语权的一些合资公司,一直没有出现在获批的名单上。他们对于设立子公司则显得比较冷淡。
一家合资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经历过金融危机后,外资股东对于风控的态度一直较为严格,他们曾经向股东申请过成立子公司,但目前子公司主要发展的通道业务、类信托业务等模式让股东“看不懂”,自己所在的公司因此一直没有申请子公司,不得不通过专户发行一些类信托产品。
“现在很多子公司开展的类信托业务,是在银行利差和民间利率存在差异,以及资本充足率、信贷投向管制存在政策套利等背景下开展的,属于中国本土化金融模式,这超出了外资金融机构理解的范畴。”有业内人士评价,监管套利具有政策风险,目前子公司主要业务商业模式的持续性问题也有待解决。
除了国情差异外,目前基金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也与一些外资股东战略不符。另一家合资公司人士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一直试图与股东方沟通,推进子公司项目。但从沟通情况看,外资股东方更倾向于把旗下子公司按照产业链不同进行区分,他们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属于金融产业链下游,对于公司介入没有经验和人才优势的信贷、PE、VC,或者是属于投行的资产证券化类业务并不支持。
有合资公司人士称,自己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前景和风险并没有明确的把握,目前正试图多方研究取证,充分了解该业务后再争取股东支持。“也许我们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许某一天风险爆发时,我们会庆幸躲过了一劫。”他同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