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人士呼唤禽畜期货
“上游油脂企业有大豆、豆粕和豆油期货,原料和产品都能套保,中游饲料企业可以用豆粕、玉米期货保住一头,而下游饲养企业至今没有保值工具可用。在利润率大幅下降以及原料成本难以转嫁的情况下,大型饲料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趋势越发明显。
饲料期货服务产业考察报道之四
“上游油脂企业有大豆、豆粕和豆油期货,原料和产品都能套保,中游饲料企业可以用豆粕、玉米期货保住一头,而下游饲养企业至今没有保值工具可用。”安粮期货总经理朱中文这样描述现有期货品种对饲料产业链企业的覆盖情况。
安徽金农饲料的禽料产量占其总产量的六成。该公司总经理张俊飞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今年禽流感疫情导致的下游饲养业生态的急剧恶化,让饲料行业倍感压力。“安徽活禽饲养成本每斤4.8到5元,而4月份市场价跌到了每斤2元,养一只鸡要亏八九元。”张俊飞说,疫情发生前,当地规模较大的饲养公司每家养80万到100万只鸡,鸡肉价格的下跌让这些企业损失惨重,“如果价格不能快速回升,本地至少三分之一的饲养公司会倒掉”。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5月上旬的初步估算,本次禽流感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家禽行业损失已近百亿元人民币,波及企业和农户4400余万户。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国内猪粮价格比跌破了6﹕1的盈亏平衡点,国内农户每养一头猪亏损200—300元。由于缺乏市场避险机制,这些企业和农户无法对冲肉品价格下跌的风险。
记者在上海、安徽、浙江等地走访饲料企业时了解到,由于饲养业家禽存栏量的急剧减少,4月份这些企业的禽饲料销量比3月份普遍下降了三到五成,对于部分主要生产禽料的企业来说,业绩冲击尤其明显。
“对饲料企业而言,销量减少的影响还在其次,更大的风险在于坏账。”浙江某豆粕贸易商告诉记者,按照行业惯例,饲养户往往会向饲料经销商赊账,而在当前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不少饲养户已还不起饲料费用,由此向上传导,便转化为一部分饲料企业的坏账。
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的加剧,国内多数饲料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饲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约37%,饲料生产的毛利润仅有2%左右。“饲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分化严重,其中大型厂家达到八九成甚至接近满负荷,而小型厂家开工情况很差。”浙江某饲料企业采购总监高先生告诉记者,因此,虽然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但一些大型饲料企业还在利用自身规模优势继续扩大产能,例如国内最大的猪饲料企业双胞胎集团去年饲料产量690万吨,今年目标做到1000万吨,海大、通威等大型饲企也在不断扩产。
除了竞争的日益加剧,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也给饲料企业造成困扰。“我们虽然可以利用期货锁定豆粕、玉米等原料的采购成本价格,但下游成本我们没法锁定,假如原料价格锁定得偏高,几个月以后其他饲料企业又联合降价,对我们会很不利。”上海大力饲料总经理王国均对记者说。同时,高先生也表示,由于下游价格无法锁定,即使对原料进行套保,经营风险依然存在,除非企业对原料价格波动方向的判断完全准确,但这很难做到。
在利润率大幅下降以及原料成本难以转嫁的情况下,大型饲料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趋势越发明显。目前,亚洲最大的养鸡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和国内最大的饲料企业新希望六和集团已经建立了集饲料加工、饲养和屠宰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高先生告诉记者,其所在的饲料企业也已在东北建厂,进行饲料原料收购和杂粮精加工;下游则建立了面积近300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以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对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江西正邦集团林印孙日前表示,从世界范围看,饲料企业已呈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势头,目的是从单个环节的竞争转向价值链的竞争。
不过,产业人士指出,即使完成了产业链的延伸,企业的终端产品价格依然暴露在风险之中。“后期希望能上市生猪、鸡蛋、鸡肉等期货品种,让价格预警和规避风险的工具能够覆盖整条产业链。”高先生表示。(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