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化”提速
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海外分支机构大发展,境外资产大跃进,海外业务实现的净利润亦在显著提升。伴随海外分支机构的增长与相关业务的开展,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资产与利润也在快速增加。
过去几年,“国际化”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口号中,而是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与成果。
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海外分支机构大发展,境外资产大跃进,海外业务实现的净利润亦在显著提升。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境外市场的‘蓝海’优势日益显现。因此,加速实施融入国际发展战略,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共同的战略选择。”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许文兵认为。
不过,业内专家也指出,目前中资银行所提供的境外金融服务,主要仍是延续与企业的国内合作,境外机构的本土化经营程度远远不够。而且,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形成挑战。
境外机构大发展
大力拓展境外业务,渠道是基础。通过自设或并购等方式,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呈爆发式增长。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1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在海外设立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
以国际业务的“后起之秀”工行为例,2012年末,该行业务已横跨六大洲,境外网络扩展至3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数量达到383个。去年工行还成功实现多个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第一”———完成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收购交割工作,实现中资机构首次在美国收购银行控股权;完成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权收购交割工作,成为首家在境外控股收购当地主流商业银行的中资银行。
而老牌国际业务大行中行,截至2012年末已拥有海外机构613家,海外业务渠道优势显著。
伴随海外分支机构的增长与相关业务的开展,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资产与利润也在快速增加。
今年3月底公布的银行年报显示,2012年工行、建行、交行、中行的海外资产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0.5%、23.12%、21.92%、13.8%,显著高于同期的总资产增速。盈利方面,2012年工行境外机构的税前利润同比增长21.8%,交行、建行和中行的海外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9.49%、10.67%、5.36%,同样显著高于其平均净利增速。
国际业务起步较晚的农行,近年来也加速布局海外,其增速甚至领跑五大行。农行年报显示,2012年农行境外资产总额387.83亿美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88亿美元,较2011年同比分别增长95.5%和104%。
境内外联动业务快速增长
“坦率来说,目前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开展的服务还主要是承接其国内客户的境外金融服务需求,境外机构的本地化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即便有,也主要是在当地银行的牵头下,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辅助性参与。”一位熟悉国际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延续与企业在国内的合作关系,为“走出去”企业的境外分公司、子公司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内一般将之称为“境内外联动业务。”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客户需求日益复杂,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提速,境内外联动业务增长非常迅猛。”上述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以交行为例,2012年,该行共办理联动业务513.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倍。
随着“走出去”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交易方式不断创新,境内外联动业务的产品线不断完善,从最初的出口买方信贷,发展到出口卖方信贷、项目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国际商业贷款、设备出口租赁、国际结算和全球现金管理、进口预付货款融资、出口订单融资等多个品种。
如工行开展的“工程+金融”、境外并购融资等新兴服务,已为中资企业赴英国投资和开展承包工程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除专业融资外,结算、理财、个人金融、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中。
中行年报显示,该行积极完善海外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着力发展银行卡、个人贷款和理财业务,去年末已在香港、澳门和14个国家办理银行卡业务,海外信用卡新增发卡量9.5万张,2012年年末发卡量达到32万张。工行去年成立了欧洲区私人银行中心,加强香港私人银行中心产品和服务平台建设,去年境外信用卡新增发卡量5.8万张。
全球现金管理平台亦在不断完善,部分银行目前已可提供全球开户、支付授权、账户信息查询、全球代发工资、集中收付款、资金池等多项服务。
不过,业内人士也坦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其海外业务客户基础仍较为薄弱,应深入推进各境外机构的本土化经营,加速“落地”。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全面铺开,深圳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正式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已步入全新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建立畅通的人民币清算渠道。”某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阶段,中资银行普遍致力于成为人民币清算行。一旦获得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地位,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沉淀和中间业务收入,还能够以清算产品带动贸易融资、出口信贷、金融机构融资、外汇衍生工具乃至发行债券等投资银行一系列产品链的发展。
“跨境业务清算行之争非常激烈,关系到客户对银行的选择以及银行海外服务形象的建立。一旦成为人民币清算行,业务响应速度会很快,既然从A到B之间有直线,客户何必选择绕道C完成业务呢?”上述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中行是我国港澳台三地指定的人民币清算行,工行则是新加坡和老挝的指定人民币清算行。
“跨境结算业务约有九成集中在香港,一成在新加坡,因此中行依然保持着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第一的市场地位。”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跨境人民币贷款开始“小步潜行”。
2013年1月,中国金融改革试验区——前海推出人民币的跨境双向贷款,由15家在香港的银行分支机构向在前海注册的15家企业人民币贷款,协议总金额约20亿元人民币。而自去年底悄然推出的跨国企业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营运试点亦在上海、北京启动,利用这个全新的人民币跨境放款结构,大型跨国公司资本在集团内部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由流动。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人民币跨境贷款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程加快的体现,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项下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当前还在探索建立人民币业务的境外回流机制,如通过境外代理行,吸收境外人民币资金来投资境内的银行间市场。”上述工作人员透露。
不过,人民币跨境业务也在全面考验着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国内人民币贷款利率比境外人民币贷款利率高两个百分点左右,一定程度上存在信贷置换与客户流失的风险,随着人民币跨境信贷范围扩大,这种风险将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毕毅认为。
他同时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信贷引入了更多的市场主体,中资银行需要掌握的信息量骤增,不但要掌握境内客户的相关信息,还要准确把握客户的境外交易对手及境外参加行相关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凸显,对中资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