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贸易保护应对中国崛起是掩耳盗铃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后的首次外访在德国柏林圆满收官。国外的经济学家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出口所引起的竞争具有“创造性破坏”的性质,从而成为周边国家“向上提升”的良性力量。
本报记者 沈加军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后的首次外访在德国柏林圆满收官。有分析指出,双方在经贸等领域达成的共识及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将助推中德合作提速,带动中欧、全球共享“开放红利”。就在中国总理向整个欧洲发出合作邀请的同时,中国与欧盟周一就中欧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贸易摩擦问题举行会谈,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表示,中国政府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会坐视不管。
过去两年间,中欧贸易关系日趋紧张,先是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遭遇“反倾销”调查,有可能被征惩罚性关税,如今电信设备也面临“双反”调查。专家认为,欧盟此举意在增加与中国开展贸易谈判的筹码。而且当前,中欧高层希望能通过对话途径解决相关争端。
媒体普遍认为,欧盟似乎将电信设备问题作为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不过,欧盟三大制造商中的爱立信以及诺基亚西门子网络都发布声明,反对欧盟针对中兴华为发起调查。爱立信表示不支持欧盟采取的相关行动。爱立信的政策是,打造一个开放、自有、没有限制的贸易活动和全球供应链,为用户和社会带来益处。诺西则指出,一直明确反对任何限制自由贸易、树立贸易壁垒的行为,并同时敦促欧盟避免再次采取这类措施。
事实上,针对中兴华为等IT设备商的贸易纠纷从未间断,在美国,中兴华为也屡遭“国家安全”贸易壁垒的侵扰。2008年,华为试图收购美国一家电信企业,但最终因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担忧而被迫放弃。从2011年2月开始,美国国会就针对华为和中兴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威胁了美国的国家通讯安全展开调查。
国外的经济学家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出口所引起的竞争具有“创造性破坏”的性质,从而成为周边国家“向上提升”的良性力量。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与最终品相比,来自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对周边国家创造的影响更为强烈。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中国出口的创新溢出效应不仅在美国、欧盟等国存在,也存在于与中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产业和出口结构的国家中。中国出口“激活”了技术领先和有品牌的企业的“生存欲望”,让它们有更强的动力通过创新来占领市场,从而覆盖创新所用的成本并获得净收益。
IT设备制造业作为中国快速崛起的新兴制造行业,其创新活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直接造就了中兴华为这样典型的优质企业,只有奋起创新,直面全球竞争,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才能真正强壮起来,华为目前已经连续15季保持全球光网市场份额第一,这样的成就是直面竞争奋起创新才实现的,要想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成熟科技企业竞争,没有强韧的坚持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贸易保护无疑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刺耳的不和谐音符。
对于不断增多的贸易保护纠纷,中国从企业到国家都需要着力化解相关壁垒带来的损害,避免过于激进的正面对抗,同时,要逐步提高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培养相关人才,熟悉国外和国际的法律规定,维护自身利益,必要的时候中方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以促使双方回归理性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借贸易保护来消极应对越来越广泛的全球化竞争,缺乏远见的狭隘和短期利益博弈,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历史发展的轨迹已经证明,只有主动变革积极应对外来竞争,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才会走向长期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