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信贷回暖不改融资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增速放缓,银行信贷投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对非信贷类的社会融资也越来越警惕。而真正“导演”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创纪录的是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非传统信贷渠道。
今年以来,国内融资情况显得十分敏感。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增速放缓,银行信贷投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对非信贷类的社会融资也越来越警惕。政府换届完成后,许多地方政府都憋着劲想多搞一些投资项目,但融资问题却成为一个现实的约束。
5月份的信贷数据显示出某种微妙的变化。截至5月19日,工农中建四大行信贷投放1530亿元,高于4月份同期数据30%,略低于1、3月份的投放情况。市场人士估计,5月信贷将回升至9000亿元左右。在融资来源上,有国有银行的人士称,政府换届后新一轮的城市轨道交通、市政投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以铁路建设为例,中国铁路总公司日前披露,铁路建设正按计划正常推进。1至4月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5%。2013年,全国铁路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高于2012年水平。从江苏南通、无锡等地的情况看,目前有地方政府提出,控制政府项目融资成本至8%,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作别刚刚火起来的基建信托,重新回到银行渠道或者发行城投债。
5月份的信贷回暖迹象,是否意味着全社会融资又向银行贷款回归呢?让我们先看看近几年的数据变化。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之下,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占比呈现比较明显的整体下降趋势。以人民币贷款为例,2002年的占比为91.9%,2003年降为81.1%,从2004年至2009年,一直在60%至79%之间变化,但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迅速降为56.7%,2011年为58.2%,2012年则降为52.1%。
银行信贷占比减少的背后,是近年非信贷类融资的大幅增长。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近年迅猛发展,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都分别达到10%以上的比重,大约3倍于同期非金融类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内收紧信贷之后,各类创新的融资方式大量涌现。
上述社会融资构成的变化特点,延续到了2013年。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4.7%,按年降低了18.6个百分点;而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都有明显增加。在4月当月,人民币贷款的占比也维持在45%的水平。整个1-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55万亿元,仅仅同比多增4056亿元。而真正“导演”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创纪录的是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非传统信贷渠道。
那么,5月份表现出的银行信贷回暖的迹象,是否意味着融资在向银行回归呢?在我们看来,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前述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银行贷款在社会总体融资中的比例下降,以及非信贷类融资比重的上升,这是大势所趋。即使个别月份的人民币贷款比重回升,这也是短期的波动,并不意味着在社会融资结构上又出现了逆转。不过,如果算上银行资金以各种模糊的方式进入非传统信贷渠道,来自银行信贷的真实资金规模,可能比央行统计的比例更高一些。
从整体融资结构来看,短期的数据波动影响不大。但对于地方政府、企业来说,银行在信贷方面的松动迹象则有着重要意义。如果银行肯松口,这对于地方不少大的投资项目来说,那将解决一个大问题。在整体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有银行信贷领跑,其他方式的融资也会更松动一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因此,对于2013年今后的融资环境,我们可以持谨慎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