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应先“双率”市场化
上周末举行的“2013人民币国际化全球论坛”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系列改革的先后顺序成为热议的焦点。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莱格伯恩表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经济规模、宏观经济政策稳定、资本项目开放、汇率制度灵活、成熟的资本市场、外部网络这六个要素。
上周末举行的“2013人民币国际化全球论坛”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系列改革的先后顺序成为热议的焦点。来自国内外的部分专家认为,逐一启动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并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或是最佳路径选择。
国际化路径选择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专家丁剑平坦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并不如意: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存量仅占全球离岸市场存量的1%都不到,目前人民币结算额度只占我国进出口10%左右,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方面人民币没有话语权。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决策层、学界、市场人士需要关注几大问题:一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如贸易结算、定价、融资的使用情况;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两者间的关系,后者不推进将对前者产生重大制约;三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港澳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动态;四是美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复杂态度;五是人民币国际化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莱格伯恩表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经济规模、宏观经济政策稳定、资本项目开放、汇率制度灵活、成熟的资本市场、外部网络这六个要素。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规模大和外部网络发展良好,但其他三个要素尚未满足。”罗伯特·莱格伯恩认为。
资本项目可兑换时机已到
罗伯特·莱格伯恩建议,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完善资本市场、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这三个要素,同时开放人民币离岸市场,促使人民币广泛用于贸易和储备。
在方星海看来,上述尚未达到要求的三个要素中,当下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方星海坦言,“着力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已到,要坚决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然而,机遇与风险同在,如何把握资本项目开放的路径、次序和节奏对于尚不完全成熟的金融体系而言应慎重行事,特别是警惕加速开放资本账户隐藏的风险。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当前中国外汇占款出现大幅反弹,跨境资本流入势头较为强劲,但我国同样要警惕资本大规模流出的风险,未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或彻底退出将导致国际热钱逆转,倘若大幅放松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将导致中国系统性金融体系稳定性下降。
对风险要保持高度警觉
丁剑平分析认为,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需要明确两种模式:一是大陆模式,依托大陆经济体,以在岸市场发展带动离岸市场;二是岛国模式,以离岸市场发展倒逼在岸市场改革,通过离岸市场向海外投资的方式输出本币,实现本币的国际化。
丁剑平判断,人民币国际化所遵循的模式应以大陆模式为主,岛国模式为辅。“一味地通过外部网络发展倒逼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并不可取,在尚未满足条件时开放是自毁长城,套利风险较大。”丁剑平进一步解释,“由此要加快利率市场化,只有当国内外资本边际率相等时才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最佳时机”。他建议,可通过扩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产品的交易量和模式来发现真实利率。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