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中国“高货币化”:经济增长方式应转变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3月末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上一年GDP总量的两倍。” 向松祚表示,“高货币化”是疑难杂症,应该警惕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贫富分化以及实体经济生产力下降的四大后果。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肖中仁、陈雨):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3月末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上一年GDP总量的两倍。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快速增长也被业内人士称为“高货币化”之谜,这也引发了社会对于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忧虑。经济专家表示,破解“高货币化”之谜要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简单的说,主要包括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存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2日举行了专题论坛,邀请多位知名的经济界人士解析中国“高货币之谜”。谈到“高货币化”的原因,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高货币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的三大失衡。
“第一大失衡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货币金融几乎所有的指标都超过实体经济的指标;第二大失衡是中国金融体系资金信贷资金在货币银行金融体系里内部空转的现象非常严重;第三个失衡,我们现在的杠杆率飙升得非常快,企业的杠杆率和负债率,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率是在大幅度飙升,叫头重脚轻。”
向松祚表示,“高货币化”是疑难杂症,应该警惕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贫富分化以及实体经济生产力下降的四大后果。
此外,信贷资金在银行间空转现象近来饱受诟病,这种与实体经济无关的金融活动在国外被称为“僵尸银行”、“僵尸贷款”。有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银行间的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金和债务回路方式合计成交25.83万亿元,每天成交超过1.2万亿元,其中不少与实际经济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谈到解决之道,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认为,在规范金融市场的同时,还需要转变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增长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依赖于投资,我们其他融资不发达的情况下,特别依赖于信贷当然信贷扩张的另一面就是货币。这种生产方式下,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都是以略高的、以名义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变化和上升,但是各个方面反映还是信贷偏紧。中国需要改变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度依靠投资、依靠信贷扩张这种方式。”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开始前所未有的大冒险,纷纷出台量化宽松政策加大货币供应从而刺激本国经济。专家认为,这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和拉美国家构成更大的资金流入风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表示,未来要防范流动资金突然反转的风险,避免资本接受国出现政策压力和经济的重大损失,造成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化,在坚持扩大开放的同时要看好国门,防止国际资本热钱过度的流入,并且突然的抽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