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稳中有进” 认清“稳中有忧”
新近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让人振奋,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既得益于中央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也得益于中国在新兴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美国经济的不断复苏。
新近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让人振奋,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外贸出口看,形势的好转超出人们预料。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4%,4月份更是提高至15.7%。企业调查也显示,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连续多个月环比上升,表明微观感受好转,信心有所增强。这既得益于中央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也得益于中国在新兴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美国经济的不断复苏。在刚刚结束的春季广交会上,不少大型出口商都表示,从在手订单和实际出口看,外部市场确实向好,形势有望继续回暖。出口好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会加大。
不仅如此,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夏季粮油生产势头很好,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一季度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增幅加大。从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看,仅有1个地区形势十分严峻,比去年减少了5个,反映出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进”的好势头,对于坚定信心,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要认识到,目前促进外贸增长的力度仍然较弱,势头并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坏的时期”虽已过去,但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各国启动新的增长困难重重。再加上美元、日元持续贬值,也可能引发汇率战和贸易战升级。承受着外需严重不足、出口成本上升过快、贸易环境严峻的“三座大山”,实现外贸稳定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要立足内需。
拉动内需一靠投资,二靠消费。现在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后3年,各地规划的重大项目都将开工或完成,投资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下去,但近来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和融资平台高负债,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政府投资扩张能力。自去年以来,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持续低迷,今年1-4月延续了这一势头。这个被视为企业投资信心和扩张意愿的指标,反映了在外需不振的压力下,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另外,4月份铁路货运量等经济运行指标并不乐观,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或“有些过剩”的企业占所调查企业的比例高达64%,比去年一季度增加近6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我国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
再看消费。从前4个月数据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缓,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高端餐饮消费开始出现负增长。这一方面说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对铺张浪费立竿见影,不合理的消费得到有效抑制,另一方面也需要想方设法在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方面多出“硬招”、“实招”,补上这一块挤走水分后留出的空当,确保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
从最坏处着眼,防患于未然,才能有备无患。面对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既要准确认识好的一面,对我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稳定政策,努力保持“进”的势头;同时也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全面分析和准确界定已经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做好政策储备,锁定风险,有效应对“忧”的挑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深化改革。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蕴藏的巨大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最近,国务院公布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是在深化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再接再厉,在落实好已出台措施同时,不失时机地继续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