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滞胀”还靠激活实体经济
尽管4月份CPI2.4%的同比涨幅仍在3%的调控目标之内,短期内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我们对物价上行的压力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显然考验着决策层和监管层的智慧和勇气。
尽管4月份CPI2.4%的同比涨幅仍在3%的调控目标之内,短期内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我们对物价上行的压力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原因有三:一是主要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仍在持续,人民币大幅升值导致国际热钱不断流入,流动性的泛滥是个大麻烦;二是劳动力、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仍存在上涨的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未来物价;三是“猪周期”可能接近底部,向上反弹的时间点越来越近,再加上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未来农产品方面的涨价仍是物价上行面临的一个重要变量。
不过,相较于PPI的持续下滑、实体经济复苏乏力来说,物价问题还算不上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PPI连续14个月同比负增长,这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制造业持续低迷、经济复苏乏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PPI仍将持续面临输入性紧缩与弱需求的双重压力,增速由负转正的时点可能推延至第三季度。因此,如何破解产能过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面对CPI、PPI“剪刀差”的扩大,在保增长、控通胀的政策选择上,决策层和监管层面临“两难”。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既不能重蹈大幅宽松、饮鸩止渴似地刺激经济增长的覆辙,又要给予一定的流动性支持经济的增长。因此,寄希望央行接连降息可能不太现实。从当前监管层透露的信号来看,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保持稳定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央行可能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的结构性微调,在维持必要流动性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将泛滥的流动性一方面引向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控制在一个比较安全的“池子”之内。
当前更需要关注的是,大量的实体企业盈利微薄、生存艰难,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使得很多外向型企业在生死边缘徘徊;而与之相伴的是,庞大的流动性却在投机和金融之间乱窜。因此,如何通过财税等手段,在不加大通胀压力的前提之下,激活实体经济的活力,让宏观经济高质量地复苏,才是摆脱“滞胀”风险的最好路径选择。
但是,激活实体经济活力、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近年来,决策层和监管层在不断地强调并推出政策和措施,力图去破解这个难题,可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仍然不太尽如人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这么多政策难以调动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为何解决不了企业融资难、盈利微薄的窘境,为何楼市久调不下、内需难以有效激活、市场需求疲弱?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显然考验着决策层和监管层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