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探求破解发展瓶颈
谈起发展大环境,该公司董事长、兼任城阳区小企业协会会长的张凯钟认为,现在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如何提高人才质量、打好发展基础,是企业家要做的。技能型人才结构型短缺使中国制造业工艺水平落后,全国出现了“东西南北中,普遍缺技工”,“学士、硕士、博士满街跑,技工技师无处找”现象。
中新社青岛5月16日电 (记者 邢利宇)一家有140余名员工的中国小企业,起步八年波折发展,今后如何做大做强?面对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政策等诸多瓶颈,企业老总张凯钟决定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升其知识竞争力,以此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生产力。
位于青岛城阳区,以室内空气、环境空气、职业病危害因素、食品安全等质量检测为主业的中一检测有限公司,是上述这家小型民企。
谈起发展大环境,该公司董事长、兼任城阳区小企业协会会长的张凯钟认为,现在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如何提高人才质量、打好发展基础,是企业家要做的。
今年4月,张凯钟随区工商联组织的50多位民营企业家赴浙江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学习。内容涉及产学研对接机制、领袖人格与领导力开发,为期一周的有关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与营销、金融风险控制、公关与危机管理,企业如何选、用、育、留人等的培训,拓宽了张凯钟的管理视野,也激活了他做大做强做精企业的雄心壮志和培育民族品牌的“企业梦想”。此后不久,他请浙江大学教授专门到企业授课,并遴选20多位企业中高层员工赴浙大参加研修培训。
事实上,由于受到人才、技术、设备以及资本等要素制约,这家小企业近两年确实不得已减缓了扩张步伐。如今,张凯钟决定向成功的民营企业大家学习“小步稳跑”,先从人才储备等基础做起。
中一检测是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缩影。过去30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数量庞大。有数据显示,2011年,以个人独资企业形式存在的企业约1100万家,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约3600万家,合起来占中国企业总数量98%以上,为新增就业岗位贡献85%,新产品、发明专利、GDP、税收等方面的贡献也均超过50%。
“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分析,中小企业求知心切,情有可原。发挥人才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他指出,目前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范柏乃举例,每台DVD机出口售价33美元,扣除专利费和成本,中国企业的利润是1美元。
“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是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范柏乃强调,目前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匮乏,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其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多则占93%,少则也占60%以上。
此外,技能型人才结构型短缺使中国制造业工艺水平落后,全国出现了“东西南北中,普遍缺技工”,“学士、硕士、博士满街跑,技工技师无处找”现象。
这位常给政府、企业出点子的资深学者提出中国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路线图,如:不断加强R&D(研究发展)和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建立基于网络众包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加快服务业、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等。
范柏乃特别建议政府,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和政绩观,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将自主创新、GDP质量、成本、效率、效果、公平、环境保护等指标纳入到政绩考核范畴,建立健全面向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