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低迷浇灭乐观情绪 中国经济正酝酿大改革?
前4个月不及市场预期的经济数据出炉不久,中国经济增长的“疲弱态势”似乎已经清晰可辨。上述机构多将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调至8%以下,如果回忆起一季度7.7%的增速,悲观之感在所难免。
当前的中国经济,究竟是增长乏术还是调整性放缓?
中国已成为除欧元区危机外的第二大风险来源?
前4个月不及市场预期的经济数据出炉不久,中国经济增长的“疲弱态势”似乎已经清晰可辨。被国际机构广泛认可的三大“克强指数”——工业用电量、中长期信贷余额、铁路货运量,在4月份的表现都难言乐观。于是诸多投行和机构纷纷祭出大旗,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这个名单上,目前已经囊括了标普、美银美林、摩根大通和渣打等名字。此外,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忧虑促使全球投资者5月对股市及其他风险资产的看涨程度也随之降低。
上述机构多将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调至8%以下,如果回忆起一季度7.7%的增速,悲观之感在所难免。中国经济对GDP的迷恋从1992年开始已经超过20年,尽管现在转变这一习惯的架势摆的十足,但决策层面是否会给经济结构调整以充分的时间,还需要中国经济的这列高速火车继续向前的同时,不得不附带上一车皮满满的问号。
对未来经济的担忧是有理由的
央行不久前曾发布报告称,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稳固,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部分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有所上升,一些地方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复杂。
这一表态和部分经济学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分析,目前信贷扩张的动力主要来自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消费需求并不旺盛。问题在于,尽管一季度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地产开发贷增长率连续攀升。但需要警惕的是,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压力下,二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速恐将有所放缓。而且从信贷资金投放的行业分布上看,已经有不少银行进一步表态将压缩房地产、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
“政府从二季度开始加大产能过剩治理力度是大概率事件”,他表示。
前一阶段猛烈的债市监管风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或者即将显现。据彭文生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城投债是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城投债所投向的行业构成中,交通运输、公用事业以及地产占比上升。但“债市风暴”将使得地方融资平台所发行债券的销售难度大增,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面临放缓的风险。”
银行业方面,南华早报在近期刊文指出,中国一季度GDP放缓,银行贷款违约风险已经涉及到出口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工具、房地产投资、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等行业。虽然一季度银行业净利润达到3688亿,比去年同比增13%,数据非常华丽。但普华永道(中国)一位管理人员Raymond Yung分析称,银行业资产质量在去年经济放缓以来就已经显示出令人担忧的迹象,尤其是股份制银行。 坏账率未来仍可能继续增长——当更多的银行为了高收益而转向一些高风险行业的中小公司之时。
按照巴克莱资本分析师May Yan的测算,如果GDP放缓到7%-7.5%,银行利润增速可能降至个位数。
一些重要的改革已经在进行
13日,悉尼先驱晨报驻华记者John Garnaut在一篇名为“中国正试图改革以避免金融危机”的文章中称,中国目前正在描绘一份彻底改革的蓝图,以避免隐藏经济危机风险,使得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从日益严重的贪污腐败、过度投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获得“活力和生机”。
在该文中,John Garnaut还大胆写道,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据说已经领到任务,将在今年十月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一个包含七个要点的改革蓝图。这被认为是一个积极信号,因为一方面据广泛传闻,刘是十二五规划的领衔设计者——这份规划得到了多数观察者的赞誉;另一方面,新的领导层可能希望借助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个难得的历史机会,来传递他们新的改革理念,以此向1978年的那场十一届三中全会致敬。
美国《大西洋月刊》也评论称,现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大不同于30多年前。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多戏剧性变化。众所周知,中国改革从一个薄弱的基础中走来,在剧变之下,每一步的改变都具有深远意义。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按时举行,能否让这一会议更有意义——而非一些观察家认为的缺乏实质东西,或者能否引发一场关于改革的热烈讨论,这都在考验着新领导层的执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