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也应坚持把调结构放在优先位置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开始,一系列低于“预期”的数据叠加在不断放大市场悲观情绪,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预期也开始转向,并引发市场调整。若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市场情绪落差较大进而明显强化对经济前景的负面判断,其实是预期被抬高的缘故。
宣 宇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开始,一系列低于“预期”的数据叠加在不断放大市场悲观情绪,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预期也开始转向,并引发市场调整。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再次回落,经济复苏动能持续较弱再次引发市场普遍担忧。事实上,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仍高于去年二、三季度。当前经济复苏进程确实比较缓慢,但总体上仍处于缓升通道。若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市场情绪落差较大进而明显强化对经济前景的负面判断,其实是预期被抬高的缘故。
尽管市场对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的实效争论不休,但市场似乎还是习惯于“刺激型”的政府干预模式:只要经济景气度下行,就认定政府将会启动规模性刺激政策。殊不知,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政府调控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结构性失衡的严重性已无需赘言。在低价值链分工和成本压力(环境、资源和人)急剧增加的倒逼机制和国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大背景下,在国际国内还存在一定有利条件和回旋余地的前提下争取主动权(“中国制造”仍具比较优势,劳动力供给缺口有效减缓就业压力),避免坐失良机导致积重难返,是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其实,政府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有明确表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等等,无不都在淡化经济增长速度,突出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务实增长理念。笔者因此认定,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本届中央决策层已将短期经济增长放到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视野中,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统筹当前与长远,不会为了一时一地的短期指标而损害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过高,反映出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不能只是口号,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还需要一步一步实实在在“爬坡过坎”。李克强总理不久前也提出,宏观政策“既要站稳脚跟,更要着眼升级”,“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存量)就业稳定,就不会有规模性刺激政策出台。而房价、就业和通胀仍是观察2013年经济的关键变量。因为调结构放在了优先位置,温和回升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总格局。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前不久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把环境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清楚不过,这些措施与规模性刺激政策是不搭调的。
关于结构调整,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发展”,“把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贯穿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全过程”。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仍是主要命题,这是对市场急功近利心理的明确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比往年有所增加。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人),是历年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截至4月,京沪深重点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30%。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有多方面原因,今年还有毕业人数绝对增加和经济弱复苏导致岗位相应缩减产生的双重压力。
就业形势是我们判断经济形势的关键指标之一。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已达到今年预期目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的三分之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长1.7%,存量就业形势较好。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更多要着眼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解决结构性就业困难,更多要在于“微观放活”和打造经济升级版。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已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微观放活”的具体措施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这也有利于提供更多新增就业机会。
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提出“迫切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出实招”,前天国务院再次召开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提出“以简政放权稳增长”、“以简政放权推转型”、“以简政放权促就业”三大任务,借此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预示着调结构在向纵深推进。
最新数据显示,1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6%,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4月环比增长1.63%,低于3月的水平。前4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增速回落3.1个百分点。在经济复苏持续较弱的情况下,投资并不能通过粗放的规模性刺激加速增长,只能是“稳增长”与“微观放活”、“结构调整”相结合相促进,这对于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着眼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财达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