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公募化” 僧多粥少基金“唯诺”
对深陷公募业务“红海”的基金公司来说,企业年金是一块美味“蛋糕”。由于处于买方市场,而且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大国企,企业年金产品现在多以“一对一专户”的模式设立,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的特点。
本报记者 曹乘瑜
对深陷公募业务“红海”的基金公司来说,企业年金是一块美味“蛋糕”。然而近日有公募基金人士透露,部分企业年金对短期业绩要求比较高,本该追求绝对收益,却经常与公募基金产品的季度排名作比较,让投资管理人颇费脑筋。业内人士建议,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扩大企业年金的规模,改变目前一些基金公司在企业年金客户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做长期投资的状况。
企业年金“公募化”
近年来,公募基金与企业年金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十几家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管理1862.92亿元企业年金资产,在基金公司非公业务中的占比近1/4。不过多位来自基金公司的人士表示,部分企业年金委托人对短期业绩要求让他们有些无奈。
“每个季度他们会把年金和公募产品作业绩对比。”在最近的一个养老金论坛上,某基金公司战略客户部执行董事说。现场数位基金公司人士有同样的抱怨。他们认为企业年金要保障员工退休后的福利,应追求长期投资和绝对收益,这样的对比让他们压力很大。
“现在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能随时登陆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查询企业年金的收益,但个人投资者的主要经历来自于基金股票等普通金融资产,自然会和短期业绩比较,一旦业绩波动,他们情绪会反映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反映到公司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财务公司,他们就会对管理人施压。”一位基金内部人士表示。
更严重的是,一些大型企业的企业年金采取多管理人的模式,即将企业年金分配给多位管理人,管理人之间也有竞争,产生“赛马效应”。“要是短期内业绩垫底,肯定是被淘汰的。”某基金人士说。为此,他们不得不把短期投资策略调整得更为激进,也同时增加了波动性,使得企业年金越来越像管理公募产品。
僧多粥少基金公司“唯诺”
企业年金“公募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企业年金的市场太小,管理人之间竞争激烈。一些实力一般的基金为了不丧失客户,不得不按对方的想法来。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和职工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企业年金主要来自于国企和央企等实力强大的企业,中小企业的不多。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5.47万家,参加职工1847万人,但这一人数尚不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10%。
由于处于买方市场,而且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大国企,企业年金产品现在多以“一对一专户”的模式设立,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的特点。
实际上,除了专户模式外,基金公司针对企业年金有另一类管理模式——“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由基金公司先设计好并向当地人社部报备,企业与基金公司签订标准合同后即可参与,可以多家企业年金集合在一起进行管理,对基金公司而言,这样更能贯彻基金公司的投资理念,并节约人力物力。
然而,要实现这类计划并不容易。据了解,目前为专户的初始资产最低限额仅为3000万元,规模稍大的企业在积累几年后,企业年金就能达到这一规模。“很多企业达到规模后就要求转为一对一的专户模式。”一家资产管理规模在15-20名左右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现在企业年金管理理事会非常强势,要拿到他们的资金,我们必须按他们的要求来。他们设立个性化的基准,对考核标准中的收益指标和波动性指标的权重也由他们定。”
人社部基金监督司副司长张浩曾表示,目前企业年金存在组合数量过多、平均资产规模过小、基金经理精力分散、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有专家表示,一方面,应当加强对普通投资者进行企业年金特质、投资理念上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扩大企业年金的规模。
基金公司也在不断努力吸引中小企业年金。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不能设立专户的企业年金,基金公司从去年开始努力将他们引导到公募基金产品中。去年以来,包括易方达、鹏华、银华、国投瑞银等11家公募基金公司,相继宣布旗下部分基金将对养老金客户实施优惠费率,最高优惠幅度达80%。近期刚发布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允许公募基金公司发行FOF产品,某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正在考虑将行业系列ETF做成FOF产品,这样行业轮动的风险减小,有利于减少波动实现绝对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