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发展正在酝酿六个深层次变化
2013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大,整体增幅难以有大的提高,下半年可能会有所回升。我国对外贸易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推动外贸持续增长的动力还存在,包括: 一是技术创新。
2013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大,整体增幅难以有大的提高,下半年可能会有所回升。很多的讨论都认为,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速下滑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事实上,从历史比较来看,也与我们自身处于结构调整,自身需要转型相关。总体来说,今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仍将较为缓慢。
六个深层次变化
一是优势之变。近年来,我国原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如劳动力、土地、电力、环保等成本已远超周边发展中国家,逼近韩国和日本;原材料、资金等成本甚至高于发达国家。这使发挥这些要素优势的一些企业,面临极大困难,这是近几年我国外贸发展非常大的变化。
二是动力之变。吸收外商投资、开展加工贸易曾是我国外贸起步、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由看重要素成本和政策优势向市场和软环境优势转变,由最初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基地向最终销售地转变,要更多的占领中国市场,而不是依托中国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向其他市场出口。这也是影响外资企业经营方式变化的因素。
三是市场之变。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转变,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仍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正成为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四是主体之变。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沿海地区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12年,东南沿海地区出口放缓,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出口分别增长5.1%、3.8%和-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的重庆、河南、安徽、四川的出口分别增长94.5%、54.3%、56.6%和32.5%。但中西部地区出口基数小,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外贸整体走势。
五是政策之变。国内舆论环境逐渐从鼓励出口变成促进贸易平衡,甚至更加强调进口,外贸政策取向也由鼓励出口向扩大进口转变。人民币升值加速,仅2005年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20%。出口退税中地方分担部分大幅增加,导致促进出口的有力政策出台困难。政策环境的改变将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六是环境之变。现在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非常严重,受到国外政府和社会的有意抵制。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正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装备制造、信息产业、新能源和汽车、环保领域的中高端产品延伸;由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层面发展,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企业社会责任等。针对我国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反补贴案件迅速上升,案件总数比危机前7年总和还高近50%。
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我国对外贸易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推动外贸持续增长的动力还存在,包括:
一是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基本形成了三个创新路径。第一,从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向研发和设计环节转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第二,借助我国完备的产业基础和制造优势,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巩固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这类企业通过制造环节上的“二次创新”,增强议价能力,提高制造环节的附加值;第三,部分中小企业在没有完全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情况下,直接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利用全球资源和要素进行创新。
二是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不断提高档次,培育更多自主品牌。培养更多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三是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我国企业如果能在国外多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而不是简单交给国外代理商和进口商,也可以在对外贸易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和主导力量。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有助于推动我国外贸进一步升级,提升竞争力。
四是适度扩大进口。以前我们鼓励外资,鼓励国内技术改造,对进口国外先进设备、进口技术有力度很大的政策支持,但现在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弱化。很多中小企业现在需要进行技术创新,需要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以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小了,很多企业很难做这方面的尝试。国家应考虑继续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
五是政策保障。首先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厘清贸易、货币投放、通货膨胀、汇率之间的传导关系,加强金融、信贷、外汇等政策协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减少外贸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其次要加快出口退税,方便质押信贷。另外,要大力推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公共检测、公共培训、公共信息平台来减少企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