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硕鼠”杠杆风险猛于虎
由于这种杠杆操作获得较大收益,基金、券商、银行就默许了这种操作手段,至于代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输送,更是疏于监管。一旦问题爆发,债券价格下跌,由于杠杆比例高,亏损的幅度也就放大了,一些金融机构一下子就资不抵债,破产了。
一周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债券市场监管风暴持续升级。据说,本周三央行召开一次内部会议,各大商业银行的一把手参会,会议重点讨论各大商业银行在债市业务中的内控问题。
一个实际上存在已久的债券代持问题,上升到央行出面,全面监管,有人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为什么早不管,突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往深里想这不是小事。债券市场的个别从业人员利用代持行为及丙类账户进行利益输送,这事为什么存在已久大家又见怪不怪?最主要原因是这些债券经理操作的债券业绩不错,这几年股市不好,但债券很火,很多债券基金业绩相当不错,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好的业绩,主要是运用了杠杆。债券本来的收益率是固定的,但是,操作中通过反复抵押债券获得更多资金,然后继续买入债券,这样,就把收益放大了。
由于这种杠杆操作获得较大收益,基金、券商、银行就默许了这种操作手段,至于代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输送,更是疏于监管。问题是,为了自己利益,一些基金经理或者券商、银行工作人员很可能继续加大杠杆操作,一旦某个债券出现问题导致价格大跌,那么,这种杠杆操作就会给基金带来巨大损失,如果蔓延开来,甚至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这不是危言耸听,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就爆发在债券市场,其根源就是杠杆操作。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券操作,杠杆比例非常高,这种操作手段持续了许多年,大家也是见怪不怪,连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没有觉得有问题。但是,一旦问题爆发,债券价格下跌,由于杠杆比例高,亏损的幅度也就放大了,一些金融机构一下子就资不抵债,破产了。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金融机构一直在去杠杆化,就是降低杠杆比例,以控制风险。中国金融市场上,由于杠杆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有教训的,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万国证券之所以一夜之间垮掉,根本原因也是杠杆比例太高。当时保证金比例很低,意味杠杆比例很高,加上万国违规操作,比例就更高,一出问题就难以挽回,如果不是高杠杆,万国即使输,也不会亏损那么大。
因此,债券市场目前出现的杠杆化现象值得高度重视,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信用债至今没有出现真正违约事件,觉得杠杆没有问题,但是,谁也不敢说永远不出问题,像超日债实际上目前就有问题。所以,由代持债券利益输送进而演变的杠杆化,要引起高度警惕,必须监管进行整顿。灰色利益的个人犯罪行为要打击,金融市场的风险更要防范。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