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料按兵不动 美国首季GDP将出炉
毫无疑问,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与美国一季度GDP数据,将成为今日外汇市场两大风险事件。澳洲国民银行(NAB)分析师亦指出,在本月早些时候推出超级量化宽松后,预计日本央行今日决策会议上不会进一步推出宽松措施。
毫无疑问,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与美国一季度GDP数据,将成为今日外汇市场两大风险事件。在G20财长会纵容日本宽松政策后,市场预期日银本次会议将继续扩大宽松规模,但也有分析指出,本月初刚刚推出超级宽松政策的日银将按兵不动,最有可能的是上调通胀预估。但无论如何,本次会议料将给日元带来剧烈波动,能否守住100大关,成败在此一举。
在下周美联储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前夕,美国今年首季GDP数据格外受到市场关注。尽管3月非农报告异常疲软,但市场普遍认为一季度GDP将表现不错,增速有望站上3.0%。数据的好坏可能成为美联储决议的参考,同时对美元短期走势亦起着决定性作用。
日本央行召开议息会 或上调通胀预估
日本央行(BOJ)将在周五(4月26日)大约11:30-12:30之间公布利率决议,本次会议是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上任后第二次货币政策会议,外界预测日本央行将有可能再次推进扩大刺激措施。同时日银将宣布上调通胀预估,以显示两年内达到2%通胀目标的信心。
据《日本经济新闻》周五早间版报导,日本央行将于今日发布一份报告,预计将在2015财年实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约2%的目标。周五日本央行将召开会议制定半年度物价和经济前景报告,这是新行长黑田东彦领导下的首份预期报告。央行九人政策委员会的预期中值也将在报告中发布。
据知情人士透露,日本央行考虑提高下个会计年度通胀前景,展示其对于两年内达成通胀率2%承诺的信心。以讨论未公开而拒绝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日银将在周五公布的预测更新中,可能将不含生鲜食品的物价通胀预估由0.9%,调升到2014年度的至少1.5%。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BankofTokyo-Mitsubishi UFJ Ltd.)驻纽约分支主管昭村尾(NoriakiMurao)指出,日本央行将会逐步落实额外宽松措施。目前仍处于日元贬值趋势。上次日本央行议息会上,日银推出超级量化宽松措施,并将扩大债券购买规模。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分析师表示,预计日银不会推出新的重大宽松举措,届时市场将密切关注该行半年度报告对价格和经济增长的预期情况。日银可能会上调通胀预期,正式将2015年3月设定为实现2%通胀目标的时间,此举将引发日元卖盘。
澳洲国民银行(NAB)分析师亦指出,在本月早些时候推出超级量化宽松后,预计日本央行今日决策会议上不会进一步推出宽松措施。黑田东彦在4月初首次主持决策会议时,即祭出震撼全球的超级宽松措施。黑田誓言要以此终结日本通缩,原本即疲软的日元汇率因此贬值至近4年新低。
也有市场人士预测,在国际间无异议的情况下,预料黑田此次会议可望推出更多货币宽松方案。一旦再有宽松措施出炉,日元汇率势必会突破100大关。
美国一季度GDP出炉 有望增长3%
美国商务部将在北京时间周五20:30公布今年首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初估值,目前经济学家大都看好一季度经济增长,认为在民间消费回升的支撑下,GDP有望达到3%以上。
由于美国经济一季度显著提升,市场人士对美景气复苏更趋乐观。据彭博社在4月5日至9日调查69位经济学家看法,平均预估第一季度GDP年率将达3%,高于2月调查的2%,以及去年12月调查的1.6%。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驻纽约首席美国经济学家Vincent Reinhart亦上调了对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预估至3%,远高于去年12月时预测的0.8%。无独有偶,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Co)驻纽约首席经济学家Bruce Kasman将美国首季经济增长率由1%调高至3.3%。
Kasman指出,受到股市和房价节节攀升以及去年底人民收入增长,激励消费力度升温,美国存款率在1月份锐减至2.2%,创下2007年8月迄今最低。2月存款率略回升至2.6%。美国启动自动财政减支并未对美国消费支出造成更大或立即性的冲击。
下周美联储(Fed)将在下周二、三两天举行货币政策会议。随着通胀降温,加上美国依然有高达1170万人的失业大军,美联储决策官员的辩论焦点已然转向,由原先讨论放慢购债步伐的时机,转而商讨延长空前振兴措施的必要性。
美联储上月开会时,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多位理事成员纷纷表态支持放慢购债步伐,并于年底前终结购债措施。然而,随着就业报告的疲软,已有多位理事认为必要时需要增加购债规模,以进一步刺激就业市场。
杰富瑞公司(Jefferies)首席金融专家、前里奇蒙德联储经济家麦卡锡(Ward McCarthy)接受访问时指出,“年初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放慢购债步伐的时机,不过,近来的经济发展,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数据降温等,已让讨论焦点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