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类私募生存现状:买券变难
随着多位债券界重量级人物被调查,固定收益圈子风声鹤唳,而部分栖身丙类账户的债券类阳光私募瞬间发现,生存环境骤然恶劣,银行、公募和券商等机构已经暂停与丙类账户进行债券交易。2012年股市一路走熊,债券成了投资者的避险天堂,部分阳光私募发现了其中的机会,通过设立丙类账户的方式进入银行间市场。
⊙记者 程昉 吴觅
随着多位债券界重量级人物被调查,固定收益圈子风声鹤唳,而部分栖身丙类账户的债券类阳光私募瞬间发现,生存环境骤然恶劣,银行、公募和券商等机构已经暂停与丙类账户进行债券交易。
2012年股市一路走熊,债券成了投资者的避险天堂,部分阳光私募发现了其中的机会,通过设立丙类账户的方式进入银行间市场。
“在分割的债券市场中,银行间市场规模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交易所市场仅占10%不到,而交易所市场的散户比较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已经是很大了,银行间动辄十个亿,大额投资者要进入债市必然需要通过设立丙类账户的模式进入银行间市场。”某债券类私募人士说。
记者获悉,尽管监管部门并没有要求停止丙类账户交易,但大型机构为了避嫌,已经暂停与包括阳光私募在内的丙类账户交易,阳光私募感叹生存环境骤然变得恶劣。
上述债券类私募掌门人感叹,“我们这样的丙类账户是基于真实的投资需求设立的,并按照严格的风控模式,但市场并不理会这些,我们现在买券已经变得很难,生存环境极度恶劣。”
在债券类阳光私募的操作中,反向交易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上述人士说,“因为债券牛市一旦形成,如果去做交易的话,就需要不断抢货。而熊市的时候,我们想买多少都能成交,而在债券发行不出去的时候,券商也会求着我们来买债券。只要利用专业知识耐心等待,根本不需要打通关系就可以实现盈利。”
业内人士呼吁,丙类账户对于活跃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能“一刀切”地取缔丙类账户。某券商固定收益部资深人士表示,“需要让投资公司、阳光私募等参与到这个市场,丙类户不能取缔,如果取缔的话,市场变得更加不多元化了,流动性更成问题。”
从二级市场来看,由于代持风波持续发酵,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本周正在疯狂抛券以“解杠杆”,令债市二级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各类债券全线下跌,收益率急速上扬,市场也担心,若未来清理继续,不仅二级市场,企业的净融资量及整体的社会融资总量也将受波及。
“从事代持80%甚至90%以上的人,都是正常业务在做,其中有小部分,比如最近爆出的,是利用了代持的平台实现了利益的转移而已。”上述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现在需要做的是,丙类账户需要进行规范,斩断利益输送的通道。
如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多种多样相同,对于代持的看法,监管机构也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就本质而言,代持本质是一种投资杠杆放大的方式,由于债券波动较小,债券放大杠杆的模式在全世界都通行,如果大家基于真实的需求去做的交易,一方付给融资成本,一方赚取资金的利率,其实是没问题的,关键需要相关部门对代持行为进行明确规范。
该人士建议,“比如丙类户代持的杠杆率可以放到多少,应该对它们像银行、或者证券公司一样,有一个资本充足率的考虑,或者杠杆率的考量,有多少资本就允许他们做多少债券量,受到监管的丙类账户也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此外,对于机构的内控也应同步加强,以业绩为上的考核体系,也是滋生代持下的利益输送主要渠道。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若基金公司内控加强,从内控的角度完全可以防范,若公司内控很严,实际上也很难成行。
监管层“剑指”的是代持下的利益输送,而非代持本身,若不扫清债市的“硕鼠”,就无法建立相对公平透明的制度,债市就无从谈发展壮大,发展债券衍生产品更是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