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重创脆弱生态链 谁来帮帮养殖业?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最新统计,截至4月15日,禽流感波及企业和农户4400多万户,肉鸡鸡苗直接损失超过37亿元,活鸡及鸡肉产品销售合计损失超130亿元。冯永辉对记者称,近期国内畜牧养殖业开会时一直讨论,希望将禽流感H7N9病毒更名,尤其是在没有查清传染源头的情况下。
编者按:上周末,H7N9继续扩散,北京出现首例感染病例。禽流感蔓延,家禽养殖行业生态链遭受重创。
撇开疫情的不可抗因素,这一状况值得各方深刻反思,从病毒命名放大行业风险,再到农业保险保障不够完善。如何防范风险,如何在危机到来时减少损失,成为养殖行业乃至社会各界急需面对的问题。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最新统计,截至4月15日,禽流感波及企业和农户4400多万户,肉鸡鸡苗直接损失超过37亿元,活鸡及鸡肉产品销售合计损失超130亿元。
而随着H7N9禽流感病例和所涉省份的陆续增加,禽流感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愈加明显,餐饮、旅游、航空、物流都受到波及。
在禽流感打击下,养殖业行业生态链的脆弱性凸显。在一次又一次的行业“黑天鹅”面前,规模化养殖已达到75%的家禽养殖业该如何减少损失,成为养殖行业急需面对的问题。
业内呼吁禽流感更名
由于H7N9禽流感疫情,我国禽类市场低迷,肉鸡价格大幅下滑,各地的禽类零售市场极度清冷。很多地方都已经暂停了活禽交易,养殖户也开始对积压家禽进行人道毁灭。目前,禽流感已经危及到了我国畜禽业和相关企业的资金链。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从事件本身的影响出发去看这个事件,事件的源头在哪里?之所以老百姓对禽产品出现恐惧,是因为在最开始就把流感定性为禽流感。而流感病毒本身有100多种亚型,而且H7N9流感只是流感里面的一个亚型,由于人流感、禽流感和猪流感本身在基因片段上都已经高度相似,因此命名的时候,只是由于最开始发病的那几个人在发病以前密切接触过家禽,所以命名为禽流感,这多少有点草率。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禽流感专家组毕英佐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人类感染H7N9等流感尚属个案,感染几率很低,所以不必过度恐慌。他认为,不科学地将H7N9流感命名为禽流感,这会给家禽行业带来不必要的打击。
毕英佐分析说,若将目前的H7N9感染情况称为禽流感,市民因担忧而不再购买家禽,容易产生误导,对内地7000万家禽养殖从业者将是致命打击。
冯永辉对记者称,近期国内畜牧养殖业开会时一直讨论,希望将禽流感H7N9病毒更名,尤其是在没有查清传染源头的情况下。
中国畜牧业协会家禽分会会长温志芬近日公开称:呼吁业界将H7N9禽流感改名。温志芬认为,其一,此次流感到底是由禽传给人还是由人传给禽,尚无确切证据。其二,称禽流感对家禽产业的影响巨大,家禽市场不乐观,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其三,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时候说成禽流感,有可能导致检测走入误区,因为该病毒同样会出现在猴子等动物身上。叫禽流感,也容易把焦点放到禽身上,忽略了其他研究方向。
冯永辉称,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最初被称为猪流感,社会上一片恐慌,对养猪业打击很大。当时的情况是,人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然而只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是因为H1N1病毒最先在猪身上发病,因此最开始人们称这次流感为人感染猪流感。但最后却没有证据表明该流感病毒会在猪之间传播,卫生部将猪流感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才逐步消除了对猪的偏见,但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
毕英佐则表示,目前已经确诊的H7N9型流感患者中,并非所有患者都有禽鸟接触史。全国有7000万家禽从业人员,但其中发现的H7N9患者微乎其微,因而“目前该流感的病毒来源、传播机理等尚不明确,不能盲目将其命名为禽流感”。他认为,将H7N9型流感称为“甲型H7N9流感”会比较科学和严谨。
需大力加强农业保险
本周,保监会在一天之内连发三个通知,一则关于家禽保险禽流感责任理赔,另两则是关于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经营资格管理,要求积极应对禽流感。
然而现实并不是如此,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说的就是养殖业风险不好预测。除了天灾外,环境污染导致疫病严重,增加了畜禽生病、死亡率。
湖南一大型家禽养殖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近日,家禽销售量陡降80%以上。“如果再继续下去,不少企业和养殖户有可能倾家荡产。”他说。
中国最大的畜牧业企业之一的温氏集团董事长温鹏程近日表示,温氏集团每日的活鸡出厂规模缩水一半,从过去的每日200万只减少到100万只。温氏集团占据香港鸡肉市场份额约1/3。
温鹏程说,当前的出厂价格仅为成本价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鸡肉仍然销售不出去,而农户们无力承担亏损,多地已经出现弃养。
“禽类养殖的风险实在太大,如果政府部门不牵头给予补贴,商业保险公司是不会主动设立该险种的,没有利润谁会去做?”一保险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称。
布瑞克咨询家禽养殖分析师林国发告诉记者,鸡鸭养殖的时间较短,单个的价值低,保险成本高,因此截至目前仍未出现相关的保险产品。猪肉仍是我国当前主要最为重要肉类来源,加上生猪养殖周期长,国家在生猪行业出台收储保护措施,较大程度减少了国内猪价波动,稳定养殖户在亏损时的养殖信心。
冯永辉对记者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部分内容,就是要加大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品的覆盖面,这是一个好事。农业是靠天吃饭,肯定有天灾,但是天灾是小概率事件,不是天天都在发生,所以这需要用一些金融工具来降低市场风险,但是大部分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不会给从事农业方面的理财和保险,主要是由于成本高、保费低。养猪、养鸡的保险,保险企业更不愿意去搞,因为来一波病可能铺天盖地地都死完了,补偿起来就很惨。
2013年起,财政部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10%提高至中西部地区50%、东部地区40%。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近年来一直都有提出,但经过层层落实,最后到养殖户手里的补贴并没有预期的高。
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H5N1禽流感,都没能改变养殖户被迫独自面对风险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已经成为他们的唯一指望。记者得到消息,目前浙江省正在研究相关补贴政策,近期有望出台。
汉口精武鸭脖董事长涂国华呼吁国家对家禽养殖业出台政策保险,并建立家禽风险基金。“发生疫情时,农民能拿到补偿,不至于倾家荡产;小企业也不至于在一两次风波后倒下。”他说。
产销对接需加强
家禽养殖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产销的对接。
冯永辉认为,现在农产品的流通成本相对比较高,渠道比较多,中间环节比较多,税费也比较高,这方面国家应该减少税费、降低成本。
而在终端的消费环节上,养殖户的出厂价可能很低,但是终端的消费价可能很高,要研究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大部分农产品的批发价也不高,但是进入小区价格就涨了30%,这个怎么来控制?”冯永辉举例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每个小区大都会有蔬菜、水果的销售摊点。销售摊点的这部分费用非常高,价格会比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价格高出30%甚至50%,绝大部分农产品的成本支出在这一块上。
据记者了解,以生猪为例,活猪出厂价5.8元/斤,从屠宰场出来后卖白条肉的价格为7.5元/斤,终端肉价是10元以上。白条肉到终端肉价的涨幅超过30%。
“店面费太高,租金太高,人工成本太高,其他的税费也比较高,因为终端销售点属于服务性行业,不属于农业,农业是免税的。”冯永辉说。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表面看起来是税收的问题,实际上是产销对接的问题,因为对接的渠道过多,成本过高,所以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产销对接不畅。越趋向于终端,价格涨幅空间越大,最终消费者支出的成本比从生产者手里直接买多支出了一倍以上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