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人的“中国梦”还有多远?
在国内期货业一直有个争夺国际“定价权”的情结,而在上周六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上,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又描绘了一个期货人的“中国梦”。相比令人仰视的“定价权”,上述期货人孜孜以求20多年的“中国梦”应更接地气,也并非飘渺而不可即。
在国内期货业一直有个争夺国际“定价权”的情结,而在上周六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上,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又描绘了一个期货人的“中国梦”。
“这个中国期货人2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期货梦,就是要在真正发挥期货市场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的基础上,把我们期货公司打造成全球一流的风险管理机构。”刘志超称。
在刘志超的“中国梦”中,还包括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行业能够涌现出一大批比肩华尔街的高端人才,使得我国的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发出更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本世纪初才被正式列入资本市场范畴的中国期货市场,早已不是十年前备受争议的“赌场”,且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要的基础性工具。而业内近期传言,监管层甚至已将期货市场定位于“国民经济”管理风险工具。不仅实体经济需要管理风险,而且股票、债券等基础性金融市场,同样需要利用期货市场及OTC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市场为其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但如刘志超所言,中国在推进工业、信息、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当中,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更需要通过一个风险管理的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发挥其在大宗商品和全球资产、金融资产、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并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与我国经济实力发展相匹配的定价机制。
事实上,过去的十年,我国期货市场抓住了机遇,在制度建设、产品拓展、规模扩张、功能发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差距仍然很大。
据证监会期货二部副主任冯博介绍,2009年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曾对世界500强使用衍生产品工具进行的调查显示,94%的企业使用了衍生产品,而29家顶尖的中国企业中也仅62%使用了衍生品工具。那些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使用衍生产品工具的比例则更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120万开户数中法人投资者区区2万余户。
且我国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大,但持仓量低,市场的广度、深度均有待提升。目前我国持仓量(按未平仓合约的总市值计)仅占整个GDP的0.7%,美国的比例则达80%。我国期货公司的总体规模也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业务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研究能力总体不高,而在社会上总体影响力比较小,还未形成权威声音。
2012年我国期货全行业的净利润尽管创下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扣除交易所的手续费减免和利息收入之后,已在经纪业务这一“红海”中杀红眼的期货行业利润竟然所剩无几。期货公司要仅依赖自身造血能力成为全球一流的风险管理机构,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为期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与强劲的动力,今后5到10年也将是我国期货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比令人仰视的“定价权”,上述期货人孜孜以求20多年的“中国梦”应更接地气,也并非飘渺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