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因素加大 宏观政策寻求微妙平衡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宏观政策面临的两难处境也进一步显现。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也表示,目前实体经济温和复苏,趋势还不明朗,需要一段时间寻找新方向。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宏观政策面临的两难处境也进一步显现。一方面,货币政策再度面临在刺激经济和防范泡沫这个“跷跷板”间寻找平衡支点的问题,如何寻找平衡点成为一大考验;另一方面,随着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今年财政将面临“紧日子”,未来财政直接出手、大规模启动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未来积极财政政策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货币政策该如何寻求平衡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像数年前一样,货币政策再度面临在刺激经济和防范泡沫这个“跷跷板”间寻找平衡点的问题。
跷跷板的一端是宏观经济偏冷,经济回暖趋势仍不明朗,面临下行风险;另一端是物价有上涨压力,部分产业有泡沫迹象。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稳健”二字无疑是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然则,在这个“跷跷板”上,货币政策如何寻找平衡点,具体执行何种货币政策工具,着实是考验央行的一道难题。
经济减速和通胀风险并存
一方面,宏观经济整体偏冷。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去年同期,也低于上个季度。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眼中,这表明中国经济处于脆弱的复苏中。
刘利刚认为,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需求在第一季度被快速消化,同时投资增长势头也出现减弱的迹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也表示,目前实体经济温和复苏,趋势还不明朗,需要一段时间寻找新方向。
另一方面,物价有“热”的趋势。3月CPI同比仅上涨2.1%,表明当前通胀压力较低。但今年下半年通胀水平有逐渐上行的可能性。
亚行经济学家庄健表示,通胀压力在下半年会进一步加大。一方面,食品价格面临不确定性,包括猪肉和粮食的供应;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天然气、水等价格有上涨的可能性,劳动力成本也会进一步提高;再者,国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对国内通胀形势形成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货币政策面临双重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一方面需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曾刚表示,金融是先行指标,需要有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实体经济才能起来。目前流动性层面相对宽松,货币政策也持比较中性的态度,这给实体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需要防范物价的不确定因素。一季度新增贷款2.76万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7%,金融数据传导到实体经济会有3至6个月的滞后期,尽管目前CPI涨幅并不高,但对下半年的物价形势仍不能掉以轻心。
而且,目前实体经济充满不确定性,所以金融系统投放出的资金并没有积极地做长期投资,存在部分资金在金融圈内空转的现象,存在推高资产泡沫的可能性。但曾刚认为,这一现象并非普遍现象,其他行业也未出现明显快速上涨的泡沫。
平衡点选择或趋于偏紧
基于这样的考虑,“稳健”无疑是货币政策当下最优选择。央行也在多种场合重申货币政策会持续稳健。
但是,今年的“稳健”恐怕与去年的“稳健”不能画上等号。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会呈现“稳中偏紧”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汇率、存准率“双率”不动,根据外汇占款的情况加大正回购操作。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经历过年初的大规模增长后会逐渐转入平稳。
刘利刚认为,从货币政策来看,整体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审慎,今年加息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央行仍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流动性状况。
曾刚称,未来我国债务规模如果进一步上升,信贷规模持续按照以往速度来增长的话,恐怕有债务破裂的风险。因此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贷款应该进入相对平稳状态。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也撰文称,我国应持续实施真正稳健的货币政策。考虑到货币存量较大,未来较长一个时期货币政策的总体原则是不宜过松。M2调控目标应下一个台阶,未来五年内建议在12%-14%的区间为宜。存款准备金率应继续保持在相对高位,同时可以根据外汇占款的变动情况进行微调,在外汇占款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不宜下调。
在利率方面,虽然未来仍有一定通胀压力,但在主要发达国家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我国利率水平不宜过高,更要避免形成加息周期,防止利率上升影响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从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压力。(记者 李丹丹)
产业政策调结构中需发挥更大作用
昨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一季度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此,专家认为,在二季度甚至未来更长时间内,产能过剩都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产业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认为,频频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说明相关的运行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张长春认为,部分传统产业如炼铁、炼钢、有色金属冶炼中的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即使企业徘徊在破产边缘,但因考虑到企业破产倒闭可能引发就业等问题,有关方面常常会想方设法维持其生存。这就导致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充分发挥择优汰劣的作用,落后产能淘汰不了。
业内人士认为,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将引发恶性竞争、效益下滑等问题,如任其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
为此,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工信部将继续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工作,特别是要“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信部将对产能过剩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和有效措施,力争消化一批产能、转移一批产能、整合一批产能、淘汰一批产能。
业内人士介绍说,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的近期措施,是利用过剩时期产品价格低廉的有利时机,适度上马一批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民生类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镇地下公共设施、通村公路、防灾减灾工程、生态环境治理等,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批产能。同时,推进兼并重组、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加码”。
但业内人士同时指出,根治产能过剩问题的长久之策,还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纠正资源错配的功能。
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明确提出:“要尽快改变依靠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转向更多依靠落实和强化规范政策标准等措施,加强引导和监督,从源头上遏制企业进入产能过剩的阶段,积极推动完善市场机制和减少政府的干预,加快要素价格形成的机制和资源税的改革,规范各种投资优惠的政策,形成对地方和国企的有力约束,从体制机制上消除企业进入的动力和推力。”(记者 李雁争)
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亟待进一步加码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下滑。昨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为6.1%,较前两月继续走低,仅为去年同期增速一半。
数据显示,前三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2034亿元,增长6.9%,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受经济增长趋于平缓、实施结构性减税、一般贸易进口增幅低以及去年年初清缴入库基数较高等影响,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2%,而地方财政收入则受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增加等影响,一季度增幅超过13%。
各项主体税种收入增速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一季度国内增值税、消费税增速分别比前两月下滑3个和2个百分点。而企业所得税增速下降更加显著,一季度扣除年度间退税不可比因素后仅增长2.6%,其中工业企业所得税同比降幅达7%。另外,非税收入增长也比前两月下降5个百分点。
上述低增长态势或将延续至全年。财政部表示,虽然接下来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因素会减弱,中央财政收入预计二季度会实现小幅增长,但受工业增加值增长平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全年财政收入增幅都不会太高。
“据了解,一季度除工业景气下行明显外,服务业也面临严峻挑战。”对此,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特别是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反映今年以来经营环境更为艰难,“未来一段时间财政都要过紧日子。” 实际上,收入方面的紧日子同样也反映在支出方面。数据显示,3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长7.2%,仅为前两月增速的一半,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同比下降0.7%。
对于未来财政政策,贾康表示,实际上年初已经明确了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最大的新特点就是扩大赤字,当下财政收支状况在目前扩大赤字框架下还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一季度经济走势也预示了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需要观察未来财政政策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分析人士认为,短期来看,交通运输等基建投资、住房保障以及节能环保领域还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根据发改委此前审批情况来看,2013年新开工基建项目主要集中在公路、机场建设,特别是各省公布的交通运输计划投资增速均有大幅提升,其中以中西部地区表现较为突出。
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房保障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增速分别达26.4%和28%,为同期财政支出总体增速12.1%的两倍多。此外,今年受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增加影响,地方土地成交情况也有所好转,一季度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实现7700亿元,同比增长46.8%。分析师表示,土地出让金除用于拆迁补贴外,主要用于城建和土地开发,因此土地出让收入增加将有利于基建投资的增长。
总体来看,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再度出现财政直接出手、大规模启动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受财政收入低增长等因素制约,未来财政支出将主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民生工作和提高城镇化公共服务水平等几项重点工作进行。
特别是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贾康认为,优化结构必须淘汰现在的落后产能,政府不可能替市场进行一一甄别,只有在靠政府维护公平竞争规则情况下由市场优胜劣汰。去年许多行业已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带来企业所接订单质量明显上升等积极因素。未来相关工作还应大力推进,不能因追求一时的增长放弃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期需求。(记者 郭一信)
警惕成本推动型通胀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水平远低于今年3.5%的预期目标。近期来看通胀温和无忧。
尽管一季度CPI波动明显,受季节性因素影响,2月份曾一度反弹至3.2%,但整体来看,通胀水平仍处于温和状态。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从物价运行周期来看,去年10月份1.7%的CPI同比涨幅应该就是本轮物价运行的低点,今年CPI同比涨幅已经开始酝酿新的上升周期,在国内需求企稳回升、未来猪肉价格可能重回上行周期、资源品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下,预计CPI同比涨幅从4月份开始,呈现缓步上升趋势。
不过,唐建伟称,考虑到年内经济增速只是温和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以及前期货币政策总体稳健等因素,今年物价上涨将总体可控,全年3.5%的物价控制目标有可能实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认为,今年通胀大幅反弹的概率小。一方面,今年总需求处于弱复苏的态势;另一方面,春节后食品价格回落的幅度超过往年的季节性特征,全年食品价格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小。
尽管短期来看,通胀无忧,但通胀上行的风险仍然需要警惕。央行此前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未来走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在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大头,其中又以猪肉价格最重。今年3月6日,猪粮比价跌破6∶1盈亏平衡点,截至目前已经连续4周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对此,彭文生称,当前猪粮比已跌至养殖户盈亏平衡点之下,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长期亏损将导致养殖户养殖热情下降,给明年的猪肉价格带来上涨压力。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信贷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同时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快速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是有数据以来季度最高。专家提醒,这种由投资带动的融资需求以及债务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最终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通胀压力。
事实上,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劳动力价格进一步上涨,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成本不断攀升,未来我国将面临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因此,对通胀压力不能掉以轻心。(记者 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