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援助六十年变迁
我国的对外援助,在不同时期因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所负担的使命也不尽相同。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交通等多个领域。
央视网(记者冯超 报道)我国的对外援助,在不同时期因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所负担的使命也不尽相同。近些年,我国对外援助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展现我国所承担国际责任的特征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援助是“严肃的政治活动”
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开启了对外援助序幕。此后又向亚洲和非洲友好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某某国“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请求我给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驻外大使馆来电及外交部上送报告中的常见字句。
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作为“严肃的政治活动”进行的,对外经济援助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策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以及中国的反帝、反霸、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政策的影响。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外援助的数额非常大,1967年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5%,1972年达51亿多元,占财政支出的6.7%,1973年上升至7.2%,超出发达、富裕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例。
改革开放后,对外援助的经济意义开始超越政治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发展方向,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1980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援外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过去对外援助的种种弊端:“对外提供援助没有坚持量力而行的方针,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国家承担的任务过重,不注意经济规律,浪费比较严重。”
与此相应,我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突出了“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意实效、共同发展”。对外援助的经济意义超越了对政治利益的诉求。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内的实际状况,对外援助金额并没有相应大幅增加。中国开始追求对外援助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兼顾受援国和中国双方的利益。
成套项目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
据《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介绍,现在中国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对外援助资金上,主要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类型。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资金在国家财政项下支出,优惠贷款由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提供。据《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为越南、朝鲜两国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市政交通等设施,并援建一批基础工业,此后成套项目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根据《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交通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