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信号促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
近日,中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作出一系列监管调整,包括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放松保险公司在信贷市场的投资限制;提高QFII人民币配额,加快QFII和RQFII审批的步伐。
近日,中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作出一系列监管调整,包括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放松保险公司在信贷市场的投资限制;提高QFII人民币配额,加快QFII和RQFII审批的步伐。这些都是中国打算继续进行金融市场开放的强烈信号。
预计金融市场管制会继续逐步放松,推动境内、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固定收益投资需求的增长潜力。伴随更加广泛、更多层次的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参与国内债券市场,我们预计会出现一个更为平衡的需求结构,促进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其更具竞争性、更透明、更有效地将资本分配到经济各方面。
具体而言,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分布会有以下发展: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仍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最大投资者。但是,随着国内利率变得更加市场化,传统的净息差(NIM)业务利润率将随之减少。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会通过扩大财富管理服务/投资管理服务开拓更多收费业务。假设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年均增长为20%,那么到2016年年底,整个财富管理市场将增至15.8万亿元人民币规模。
战略性资产配置的这种潜在转变表明,商业银行对中国国债(CGBs)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的投资很有可能会减少,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测,在未来5年可能会降至全部市场份额的50%以下。相应地,银行对信贷市场的投资额则可能会是2012年(2012年商业银行共计持有2.35万亿元人民币信用债券)的3倍规模,这意味着未来四年商业银行将吸收信用债券净供应量中的约40%。
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认为中国国内的基金管理行业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取代所谓的“影子银行”市场和其他不正规的融资活动。我们预测基金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量将每年平均增长25%,从2012年的2.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6年的5.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基金公司对信贷市场的资产配额将提高至它们投资组合总量的65%~70%,这将转化为信贷市场净供应量的约20%。
保险公司:在一系列放松保险公司参与信用债券市场投资限制的政策举措影响下,保险公司将在国内债券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保险公司资产管理规模(AUM)的约2/3将为固定收益资产投资。假设60%的增量资产将被用于参与信贷市场投资,保险公司对信贷市场的需求量将达到信用债券净供应的约23%。
其他长期境内机构投资者:我们认为国内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将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更为活跃的参与者。假设养老金和社保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年增长率为15%,预计到2016年将有约5千亿元人民币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
境外投资者:随着资本项目在未来3至5年内逐步开放,我们认为QFII投资者将获得另外200亿美元的配额,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将每年有1500亿-2000亿元人民币配额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这将使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从目前整个债券市场的1.5%提高至约6%。这代表着境外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需求规模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其中约50%将投资于信贷市场。
(作者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