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规范银行理财 舆情理性解读为主
3月28日,上证指数收了一根长长的阴线,引发了市场的一阵喧嚣,尤其是银行股全线暴跌,让不少投资者瞠目结舌。”随后,有网站发布了一则消息称,从多家商业银行获知银监会3月26日晚间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3月28日,上证指数收了一根长长的阴线,引发了市场的一阵喧嚣,尤其是银行股全线暴跌,让不少投资者瞠目结舌。市场各方几乎都将目光聚焦在银监会27日下发的一纸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通知上。市场的反应也许超出了部分投资者的预期,市场各方对于银监会这一举措的评价也不尽一致。
舆情反应滞后
舆情起源于网络。3月27日下午13时许,有微博用户发消息称:“这两天在银监会整材料,下午我们将发布重大利空。”随后,有网站发布了一则消息称,从多家商业银行获知银监会3月26日晚间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监会的这则通知被市场简称为“8号文”。文件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作出了规定。“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及信用证等。
这则消息再发布之后,通过资讯网站和社交网络逐渐传播。但是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发现,信息最初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传播与讨论,公众对于银监会这一举措的爆炸式反应发生在银行股大跌之后。3月27日,相关的消息在网站累计转载在300次左右,而28日截至发稿时,相关信息一天之内被传播了逾千次。在微博方面,3月27日13时至24时之间,每小时只有40条左右的信息参与讨论银行理财业务,而在3月28日开市之后,这一话题每小时的信息量超过200条。
理性解读为主
28日开盘前,国泰君安发布点评称,“本轮银行股上涨的逻辑遭到破坏,短期股价将承压”。当银行股在开盘大跌之后,更多的声音才不断出现。
尽管指数大幅受挫,银行股普遍下跌,但市场随后还是给出了较为理性的解读。一方面,市场普遍理解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风险、规范发展。另一方面,多数的观点是认为,新规对银行基本面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银行已经符合了“8号文”所限定的标准。
从长远来看,有分析人士则指出,监管规范对理财资金的供需影响并非静态,对债券和非标产品投资也并非此消彼长的完全线性关系。后期理财最终形式替代可能是从前期的“非标产品对接理财”变成“标准化产品对接理财”。
为投资者敲警钟
事实上,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担忧的声音有的来自银行业的内部,有的来自境外的观察者。
2012年10月,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曾发表署名文章对影子银行问题发出警示。当时肖钢就指出“中国影子银行已经成为未来几年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个潜在源头。银行发行的资金池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一旦投资者失去信心并退出理财产品,资金池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这一言论曾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华尔街日报》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刊登一篇题为《中国理财产品为何值得担忧》的文章分析指出,影子银行的爆发式成长,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正在进行一种“短贷长投”的操作,“这实际上就是美国商业票据市场所发生情形的中国版──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全面冻结,导致美资银行出现现金短缺的现象”。
当然,这只是诸多市场声音的一部分。银监会对于影子银行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2013年1月就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将把规范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池”,作为今年现场检查的重点和突破口,随后又有消息称银监会限期3个月整改“资金池”。
现在,银监会的“8号文”再一次激起了舆情的浪花。或许政策在短期内确实会引发市场的震动,但无论是从引导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还是提示投资者关注风险的角度,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