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资管销售“借势”基金 推销超1500万奖励5000元
据记者拿到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某国内一线期货公司给出的销售奖励为:“销售金额小于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500万到1500万元,奖励2000元;大于1500万元的,奖励5000元。
见习记者 常亮 上海报道
期货市场从来不缺故事,但是故事的开头往往是最难讲的。
“截至2013年3月8日,雏鹰1号亏损95.56% ,雏鹰2号净值也只剩下0.1625元。” 近日一则私募期货巨亏的消息引起市场热议,亦引发了很多客户对期货资管业务的忧虑。
“上次去某公司推销产品,被投资总监的一句话说得灰头土脸。” 中期上海营销人员吴海(化名)向记者诉苦,“他说,"买了你们的产品,挣了钱你们要扣20%的收益,这还不算管理费;如果亏了,你们还是能拿管理费。你们的生意倒是稳赚不赔啊!"”
事实上,期货公司由于不能向客户承诺收益,更不能和客户共担风险,期货资管的营销并不好做。这并非期货资管独自面对的问题,但由于投资者对期货“高风险高收益”的印象,这个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
据记者拿到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某国内一线期货公司给出的销售奖励为:“销售金额小于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500万到1500万元,奖励2000元;大于1500万元的,奖励5000元。”
“这与券商和信托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当然我们也理解,公司业务仍在初始阶段,如果前期做得好,不愁后面有大钱进来。”某期货公司营销人员李林(化名)表示。
记者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从2月份开展资管业务至今,全公司所有营销人员拿到的一次性销售奖金,加起来也只有区区11000元。
销售“借势”
一位期货公司老总向记者坦言:“如果想迅速让投资者接受期货资管业务,那么"借势"就很重要,市场对基金公司发售的"产品形式"还是最熟悉的。”
“如果按照监管的要求,现在的期货资管产品还是一对一的,而非一对多。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是不存在类似基金的"标准化"产品。”某业内人士评论,“一些期货资管模仿基金业已经烂熟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方便消费者理解和接受期货资管,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分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风险,总有一个"产品"可以跑赢市场。”尽管名不符实,用“产品形式”推介资管业务仍然收到了“一炮走红”的效果。
据记者了解,当前中国国际期货发售的“开元一号”、“多元一号”、“金股指1号”已经以产品形式对外发布广告。经过一个月的销售,起步资金为300万元的“开元一号”、“多元一号”都已经有开户;门槛最低的100万元起步的“灯塔1号”,总销售金额已达600余万元;对单一产品投资额最多的客户约有700万元。所有资管“产品”总销售金额已经超过3000万元。
“应该说中期的步子迈得比较大,营销体系的自由度也比较高,这个成绩只是券商资管的九牛一毛,但在业内大家还是对此津津乐道。”某老总表示。
尽管如此,另外一家期货公司对此并未感到特别的威胁。
“我们和光大证券共同为期货资管业务做路演,已经有很多意向客户,兄弟券商的营销体系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持。”光大期货总经理田亚林向记者表示,“初期募集资金我们预估在5个亿左右。”
困难不小
尽管销售的情况尚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公司的这一款产品吧,产品说明上是写明限亏30%的,但是客户如果追问亏损超过30%的部分谁来承担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相当敏感。”李林表示,“其实总部已经有指示,限亏指的是"客户可以选择终止资产管理委托的亏损比例",超过的亏损额仍然由客户承担。”
考虑到当前很多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已经在10%以上。当前期货资管产品不到10%的收益率,却可能使投资者损失30%,精明的投资者不禁要打打算盘。
“就算是用30%的损失去博30%的收益,很多投资者也未必买账。”李林表示,“毕竟是头一次尝试,很多产品只能拿出模拟盘的业绩,实盘业绩拿不出来谁敢买你的账呢?”
由于产品处于草创阶段,第三方托管问题也成为一线营销人员不断被追问的棘手问题。
“事实上总部也在和银行谈,这还都是未知数,但这总是客户紧抓不放的要点。”李林对此挠头不已。
据记者了解,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这都增大了期货资管销售的难度。另外一方面,相对较低的佣金也令一线销售人员动力不足。
不过期货公司并不着急,徐图缓进似乎是业界的一致呼声。
“我们初期规定30%的限亏比例,是对客户的风险耐受程度进行的一次测试,我们也很清楚这样会影响开户数量。” 中国国际期货工作人员表示,“但稳定的收益和规模,才是我们现在的第一要务。做一年好成绩,后面我们不愁没钱进来。”
“我们初期5个亿的规模,保持这个规模就是我们的界限,并且门槛也会较高,至少500万元。我们不会贪多求大,先把风险控制好,给投资者好的回报,把品牌做出来。”田亚林表示,“我们的业务还是以股指期货为标的,应用程序化交易,运用量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