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雷: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将向何处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2日至24日对俄进行国事访问。2011年以来,随着外部压力的加大,中国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俄结盟的设想,但是却很难得到官方和广大学者的认同。在现有关系的框架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经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2日至24日对俄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选择俄罗斯作为首访国家,体现了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表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殊性,也预示着中俄关系进一步加强的机遇。人们不禁会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究竟会向何处去?
中俄关系不会走向结盟
中俄两国加强战略协作关系面对的第一个选择就是结盟。然而从两国公开发表的外交声明和政策文件中,外界很难得出两国存在结盟的意向和走向结盟的可能。
2011年以来,随着外部压力的加大,中国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俄结盟的设想,但是却很难得到官方和广大学者的认同。理由如下:首先,中国缺乏与西方国家结盟的历史传统。历史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开启时间较晚。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始终处于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的边缘,谈不上平等的合作,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结盟;其次,新中国对于结盟有惨痛的教训和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结盟。到中苏关系破裂,以至兵戎相向之后,中国的外交环境更加恶化。但是否极泰来,中国外交战略的被迫调整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国逐步与西方国家建交,大踏步地走向更为辽阔的国际舞台。中国的不结盟政策来自惨痛的历史经验,符合中国实际,是明智的选择;再次,中国担心,中俄结盟会令周边其他国家产生不安全感,对亚太地区局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还会对美国产生刺激,不利于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同时还会冲击现行国际秩序的稳定,打断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最后,中国已经明确宣布了坚持不结盟的独立外交政策,这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俄罗斯学界一直不乏对中俄结盟的倡议和讨论,但是也始终未能影响俄罗斯政府的外交决策。中俄政府都明确对外宣布,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不会走向结盟。
中俄关系继续深入发展
中俄关系将继续维持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框架,这是由中俄两国相互间的战略需求所决定的。中俄合作的基础是两国的长期国家利益和两国对当代国际秩序的一致立场。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面对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中俄都需要具有足够影响力的战略伙伴。中俄两国都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强调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和更加公正民主的秩序,这成为两国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在现有关系的框架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经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说得更为直白一些,就是进一步将相互利益捆绑在一起,为双边关系充实更多的实际内容。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881.6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中国已连续第二年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俄相互投资不断扩大,能源合作取得新进展,地方和边境合作蓬勃开展。在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加快实施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中国也已经将对俄合作视为全方位开放的重要战略方向。在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对中俄经贸领域的合作做出了表态:“通过共同努力,中俄双边经贸额再翻几番没有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共赢。”这番表态深刻体现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决心。在这样的一种政治魄力下,中俄经贸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压力下,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展开博弈的态势十分明显,俄美关系同样不能乐观,由此逻辑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趋向紧密,中俄关系存在进一步趋近的动力和深入发展的各项有利因素,这种机遇有可能推使中俄关系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中俄两国不大可能走向结盟,而双边经贸关系、文化交往则可能出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未来十年中,中俄关系将会在多领域合作与微小摩擦并存的状态下用时间来证明双方的诚意,直到国际局势的变化对两国关系的形式提出新的要求。(作者杨雷系中国经济网特约评论员、南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