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私有化升温:“逃避”抑或转型?
这是继7天、飞鹤国际、新能源系统、先声药业之后,本月内又一家宣布私有化计划的中概股公司。” 虽然中概股公司纷纷表示美国监管环境的高要求与公司退市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投资者对中概股普遍的“不待见”却是事实。
近日,柯莱特宣布收到董事长兼CEO马一鸣和董事周鹤发起的收购要约,将收购所有不属于买方集团及其附属机构和某些可以选择加入买方集团管理层的在外流通股,私有化价格为每ADS 1.85美元。
这是继7天、飞鹤国际、新能源系统、先声药业之后,本月内又一家宣布私有化计划的中概股公司。
近期美股迭创新高,但中概股公司股价表现平平。在美国资本市场上,中概股的退市意愿比以往都要强烈。
“公司规模翻了几倍,但从资本市场来看,市值并不高。”一家近期退市的中概股公司高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中概股受做空风暴的影响,特别是同行业公司出事被摘牌,让公司股价更加被低估。
“中概股主动退市绝大部分是因为股价低迷,交易量寡淡,也就失去了再融资平台的功能,且每年需要高额的上市维持费用。还有少数私有化退市,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为了得到更高的估值,中概股公司陆续抛出回归计划,不过目前尚无成功案例。“美国退市非常复杂,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本和问题产生。”KPMG并购和私募基金业务税务合伙人马源告诉本报,“比如税负方面,国外的税收环境、税收法规、监管环境都与国内不一样。退市的方式、步骤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税负。”
然而,即便是从美国退市面临高成本,国内IPO迟迟未开闸,港股估值低迷,也没有吓退中概股公司的私有化决心。黄嵩预计,2013年开始会有大批中概股退市。
不过,能否融到资金是退市能否实现的关键。“如果控股股东没有足够的资金,又融不到钱,那就完成不了私有化。”黄嵩说,“进行私有化操作,控股股东要收购其他股东的股票,需要大量资金,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就需要通过融资来完成收购。”
虽然中概股公司纷纷表示美国监管环境的高要求与公司退市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投资者对中概股普遍的“不待见”却是事实。
马源发现,中概股公司上市时对公司架构、业务模式、内控制度、信息披露、税务设计等考虑不充分就上市的现象并不罕见。他表示,这种估计不足,会对企业上市后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和后续运作都产生影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对本报称,中概股退市是中国企业经营方式对海外制度和规则的不适应,是“逃避”。“做空机构的关注,让有的公司不寒而栗,因为上市的时候就搞了很多不适合的东西。”他说。
不少中概股公司将股价低迷归咎于做空机构的做空行为。但黄嵩认为,如果公司真正好,做空最多导致股价的暂时下跌,如果股价持续下跌,那说明本身公司价值就被高估,做空只是说破“皇帝的新装”的那个小孩。
另一名经历过退市的公司高层告诉本报,在海外资本市场转过一圈后他很深的感触是,发现中国大部分企业对上市的理解还是有些偏差的。“现在我的感受是,上市对一家企业而言一定是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他说。
事实上,多位专家学者都表示退市是一种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应该得到正视。“即使美国公司每年也有大量退市。”黄嵩表示,同样应该被正视的还有上市。“上市之后,就是要承受‘强烈的业绩压力、股价压力、增长压力’。投资者投给公司的钱,不是‘利润’而是‘成本’,是要上市公司用这些钱去赚更多的钱。否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