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如何完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
货币政策虽然在此前受到高度重视,但在运用中也体现出一些内在缺陷,可以预料,新一届政府和央行会首先注重完善政策运行机制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提出了诸多目标。
货币政策虽然在此前受到高度重视,但在运用中也体现出一些内在缺陷,可以预料,新一届政府和央行会首先注重完善政策运行机制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提出了诸多目标。
今年货币政策的“稳健”和“保守”,意味着其更倾向于微调思路。与此同时,并不表示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方面会无所作为。货币政策虽然在此前受到高度重视,但在运用中也体现出一些内在缺陷,可以预料新一届政府和央行会首先注重完善政策运行机制。
其一,就是要面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优化问题。理论上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目前各国央行已经将物价稳定当成了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尽管在危机过程中,美联储与欧洲央行都或多或少地重新关注就业优先目标。
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虽然倾向于以遏制通货膨胀为目的,但承担了金融稳定之外的很多职责,如经济增长率、就业、资产价格稳定等要求,而这些往往是不同时期政府关注的焦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混乱,央行独立性低,也导致了一定时期内货币政策目标冲突与效果下降。
当然,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关注CPI的变化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握通胀压力与货币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或许劳动力价格上升带来的适度通胀是能够接受的,也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的完善。因此在对通胀压力的关注中,央行或许也应该进一步分析通胀的形成动因,以及重新确定能够认可的“温和通胀”标准。
其二,如何完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1996年开始,央行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主要是围绕M2进行政策选择。但是在实践中,由于21世纪以来的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市场逐渐深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都在迅速降低。
由此我们看到,虽然每年央行都要公布下一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目标,但是与最终结果都差距较大。尽管有些人认为应该考虑把中介目标向利率或通货膨胀率转移,但前者受制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官方利率还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资金价格,后者则受制于央行缺乏独立性。
同时,由于设计缺陷和目标混乱,公众所关注的数量政策和价格政策之间甚至会出现彼此矛盾。例如在某些货币紧缩时期会出现利率上涨、货币供应量同时上涨的反常情况,造成政策效果的冲突。
无论如何,在过去及将来一段时间,央行不得不把货币数量型指标作为中介目标。在2001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被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目标,后来的社会融资总额仍然是数量型指标。
但是,随着2013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加上数量型目标的失控可能不断上升,预计对价格中介的重视会不断提高。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机制的完善,价格型的调节工具将是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央行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逆回购等公开市场的常规化价格调节,再加上信贷市场、票据市场、拆借市场以及民间资本市场的资金利率调节,不断地影响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其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亟需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近年来成为各国央行实践的一大发展趋势,这一方面可满足社会大众对政策披露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中央银行本身也可以通过开放信息渠道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有利于其政策目标的完成。
目前,货币政策透明度不足。首先,对外公布金融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还不够。其次,虽然央行公布了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相关问题分析报告,但很少公布对于公众在形成预期时最需要的对将来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预测分析报告。最后,没有统一的对外政策信息公布机制。 (文/杨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