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减少非需求疲弱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记者连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请他们对此进行分析。连平:近期正回购重启主要原因是因为节后资金回流银行体系导致的流动性宽松,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2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如何看待2月份融资下降,其对经济带来怎样影响?记者连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请他们对此进行分析。
记者:2月份新增信贷由1月份的1.07万亿元降至620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由2.54万亿元降至1.07万亿元。市场怀疑,疲弱的经济导致了融资的减少。您怎样看?
鲁政委:1月份信贷数据公布后,货币市场利率猛烈拉升而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引而不发,折射出2月份新增信贷减少可能主要因为政策当局“勒缰绳”;而其他社会融资虽有所减少,但考虑春节因素后依然强劲,表明2月份融资的减少主要不是需求方原因,而是供给所致。这使得我们能够继续维持上半年GDP温和回升、全年GDP增速8.1%的预期。
赵庆明:考虑到春节效应造成的数据偏差和月度波动,2月份流动性下降可以解释。一是6200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低于市场7000亿元至7500亿元的平均预期,这主要是春节长假工作日减少的影响和一些信贷需求在1月份提前安排所致;二是新增贷款这一变量与社会融资的密切度逐渐减弱,稳定性下降,相比之下,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新变量更能反映实际需求。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07万亿元,虽然比1月份下降,但仍比上年同期多出228亿元,这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旧强劲。
记者:今年前两个月M2增速均超过全年预期增长目标13%,是否会对实现全年信贷目标构成压力,信贷政策取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连平:近期正回购重启主要原因是因为节后资金回流银行体系导致的流动性宽松,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2月份PMI未见明显回升,经济增长仍需巩固,同时物价上行的趋势基本确立。尽管今年外汇占款增量较之去年有明显上升,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未来仍将以稳健为主,主要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的灵活调节来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外汇占款增量回升和二季度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逐渐增多,存准率下调的可能性较小。在贷款利率趋于下行、物价重新上行的复杂格局下,出于对中外利差过大加剧资本流入的担心,基准利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鲁政委:上半年经济温和回升态势不变。2月份的数据尚不会构成政策再度向松调整的动力,全年调整基准利率的可能性极低。
赵庆明:银行信贷投放一般是“前高后低”,这已经形成规律,去年是个特例。今年13%左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预期增长目标,如果与去年和前年实际的数字相比,应该趋紧一点,这表明决策部门对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强调。我对实现全年货币信贷预期目标比较乐观,认为信贷政策取向不会发生变化。
刘煜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调控下,“两会”后地方政府投资加速出现的可能性较低,投资冲动将会得到抑制。果真如此,控制通胀压力目标就不会有太大压力。
记者:关于近期备受社会关注的M2/GDP数据,您有何看法?
刘煜辉:M2只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而非最终目标。判断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还要看最终目标,即价格水平是否偏离了实体经济面。
在货币数量论中,M2/GDP的经济学涵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该值越大,货币流通速度越慢;该值越小,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某种程度可以把货币流通速度理解成为描述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效率指标。发达国家之所以货币量/GDP指标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就是其货币流通速度快。货币量/GDP指标背后是经济效率的问题。
如果一个经济体存在着大量资源错配以至于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项目和低效率企业因为占据大量信用资源而得以存活,收入增速越来越落后于债务增速,杠杆率快速上升。表现在货币层面上就是货币周转速度不断变慢,货币量快速上升,但在经济运行当中却常常感觉不到资金宽裕,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