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醉酒逐利 十年投资市值增百倍
10年前,基金仅投资了11.88亿元白酒股,10年后基金投资白酒股市值最高时约1200亿元,近10年时间激增了百倍,远远超过了同期公募基金规模13倍的增长幅度。郭沛源表示,烈性酒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具体到影响基金投资方面,首先是基金公司的投资人特别是基金经理要重视烈性酒的社会危害,其次要通过基金持有人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施加影响。
10年前,基金仅投资了11.88亿元白酒股,10年后基金投资白酒股市值最高时约1200亿元,近10年时间激增了百倍,远远超过了同期公募基金规模13倍的增长幅度。特别是2009年以来,基金总规模增长不多,而截至2012年中期,基金投资白酒股规模增长145%,持有白酒股总市值超过2007年年底股市高点时。
在国内公募基金白酒股投资激增的背后,是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业内专家呼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募基金加深对社会责任投资的认识,国内公募基金业应以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适当规避对白酒股的过度追逐。
十年投资路线图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年底基金持有白酒股的市值只有11.88亿元。当时白酒股并不是基金投资的热门品种,除了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之外,其他白酒股最多只有一只基金持有,例如泸州老窖、酒鬼酒、水井坊和沱牌舍得当时都只被一只基金持有,山西汾酒和古井贡酒彼时还不在基金视野之内。
彼时被基金追逐的白酒股明星是五粮液和贵州茅台,分别有31只和30只基金持有,持有市值分别为6.72亿元和5.12亿元。深圳一位老基金经理回忆,当时基金经理热衷投资汽车、石化、能源电力、钢铁和金融“五朵金花”,很少有基金经理重视白酒股投资,甚至食品饮料整个行业投资比例也不高。
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基金持有的白酒股市值规模基本同步增长,2004年年底基金持有白酒股的市值为34.52亿元,2005年已有基金开始重点投资白酒股,在2005年偏股基金规模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基金对白酒股的投资增加到了62.27亿元。
在2006年到2007年股市暴涨时期,白酒股涨幅惊人,特别是在2006年9月到2007年1月,还有2007年下半年,共出现过两轮井喷式上涨行情。这一阶段,公募基金对于白酒股的投资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在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底分别吃下了301.23亿元和1006.36亿元的白酒股。
从基金重仓持有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这两只白酒股占流通盘的比例就能看得出当时基金对白酒股的狂热程度——2003年年底基金持有的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分别占流通股的23.35%和0.15%,而到了2007年年底分别达到了56.72%和67.31%,基金持有泸州老窖的比例增加了440多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A股大跌中,基金对白酒股的投资明显降温,市值也缩水了56.75%,下降到了435.24亿元。然而,2009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对于白酒股的追捧一浪热过一浪,其热度超过了2006年、2007年,持有市值也再创新高。
根据天相的统计数据,2009年基金持有白酒股市值大增72.13%,持有市值接近了750亿元。在2010年股市整体下跌的情况下,基金持有白酒股市值略有增加,达到了767.29亿元,随后在2011年全年和2012年上半年继续逆市增长,分别增长了21.62%和14.31%,持有市值在2012年中期达到了1066.7亿元,比2007年年底的持有市值高点还多出了60多亿元。
事实上,在白酒“塑化剂”事件曝光之前的2012年7月到10月,白酒股整体的股价还有一轮大幅上涨。业内估计,公募基金在最高时期持有的白酒股市值约有1200亿元,是十年前基金持有白酒股市值的100多倍。
同期,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从2003年年底的1782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左右,公募基金规模增加约13倍。公募基金投资白酒股市值的增长幅度明显超过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幅度。
每只基金
平均投2只白酒股
从投资白酒股基金数量来看,这一数字一直在不断增长,到2012年6月底,基金中报1722次持有白酒股,比10年前的2003年年底的65次增加了25倍多。特别是2009年以来,投资白酒股的基金数量增加非常明显,白酒股逐渐成为了基金的主流投资配置。
2008年年底,基金在当年年报中518次持有白酒股,2009年年底迅速增加到了836次,2011年突破了1000次,达到了1402次。
以2012年中期投资白酒股情况来看,偏股基金的总数量约为800只,平均每只基金买了2.15只白酒股票,大部分基金都投资了白酒股票,最高的投资比例超过基金股票资产的50%。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了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十余位基金经理,除了社会责任基金之外,大多基金在白酒股投资上都没有设置什么限制,是否投资白酒股主要看基金经理的喜好。其中一位基金经理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国内白酒股很受基金的欢迎,这类股票过去几年成为了抗周期稳定增长股票的代表。只要是合法上市的企业,符合基金合同的投资标的,基金经理就可以投资,没有上升到社会责任的高度。”
不过,也有海外投资经历的基金经理表示,国外共同基金投资烈性酒是有限制的,即使基金经理特别看好这类品种的投资价值,投资比例也不会很高,还要考虑社会影响,国外烈性酒股票的投资一般都和烟草、军火、博彩等上市公司归在一大类限制投资中,而在国内基金的A股投资中,大家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特别是对曾经的股市热点品种白酒股。
追逐超额收益
勿忘社会责任
单从投资收益率上来看,申万白酒行业指数从2003年年底的765.11点上涨到2012年年底的10862.1点,今年3月5日的申万白酒行业指数收盘点位达到了9523.98点,成为了股市中为数不多的2003年年底以来能增长10倍以上的子行业,近10年来总超额收益很高,同期沪深300指数只上涨了110%左右。
分不同年度来看,投资白酒股的超额收益主要产生在2004年、2006年、2010年和2011年这四年中。申万白酒行业指数在2004年上涨17.81%,但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了16.3%;2006年大涨了302.87%,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年上涨幅度为121.02%;2010年逆市上涨18.03%,而沪深300指数当年下跌了12.51%;尽管2011年申万白酒行业指数微跌0.27%,但依然取得了很高的超额收益,因为2011年沪深300指数大跌了25.01%。
此外,在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这四年,申万白酒行业指数也跑赢了沪深300指数,虽然领先幅度并不是很大。
从2012年11月白酒“塑化剂”事件爆发后,白酒股开始明显跑输指数,2012年全年申万白酒行业指数上涨1.96%,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了7.55%;进入2013年之后,白酒股表现大幅跑输指数,截至3月5日,申万白酒行业指数下跌了12.32%,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接近4%。
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CSR)和社会责任投资(SRI)发展的商道纵横公司总经理郭沛源表示,国内基金公司对白酒股的投资,和过去1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的消费需求激增有关,海外烈性酒公司的增长和国内白酒公司无法相比,有本身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也和海外烈性酒公司发展受社会责任方面的诸多限制有关。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江聃表示,国内公募基金热衷投资白酒股与国内的社会氛围、投资文化都有很大的关系,“无酒不成席”的传统观念盛行,人们对白酒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投资文化上没有社会责任投资的意识。因此,白酒股也较少被纳入规避的投资范围。
联合国[微博]负责任投资原则项目常务董事Dr James Gifford表示,海外包括基金在内的社会责任投资者采用了广泛的政策和途径来选择投资酒类公司,其中包括负向筛选,也就是把酒类公司从投资池中剔除,也包括选择酒类品种中社会责任环境等方面做得最好的投资品种,还有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促使酒类公司提高透明度等。
社会责任意识待提高
多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人士都表示,和国外的公募基金投资对比,国内基金投资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白酒股投资的社会责任考量上。
亚洲可持续发展投资协会董事长崔贝艾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一批公募基金出于道德或宗教等方面的原因,把一批特定行业例如烈性酒、烟草、博彩行业从投资中屏蔽掉,建立一个“负责任”的投资管理组合。一些教会的基金如伊斯兰教基金,这些基金本身和所投资的基金资产都规避烈性酒等行业。
她建议中国的投资经理应该更加注意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环境污染、工人健康和安全问题、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否则可能给公司带来经济及名誉受损等问题。
Dr James Gifford认为,负责任投资原则并不是说哪些公司或行业不该投资,而是鼓励基金等投资者完全了解一个现实,即不断变化的管制规则和消费者态度可能会成为长期影响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内容,并向他们展示如何把这些内容以系统和透明的方式纳入到投资的考量中。
郭沛源表示,烈性酒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具体到影响基金投资方面,首先是基金公司的投资人特别是基金经理要重视烈性酒的社会危害,其次要通过基金持有人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施加影响。
郭沛源举例说,在海外基金业,如果一只公募基金投资烈性酒、烟草、博彩类公司的比例较高,就可能会被基金持有人投诉,甚至发起委托代理投票权,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施加影响。特别是那些深受烈酒、烟草负面影响的老人和妇女,更容易发起这样的活动,以此来影响基金经理们的决策,使他们尽量控制、减少甚至不投资烈性酒、烟草等上市公司的股票。
“在国内基金业,社会责任意识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并且公募基金的持有人代理人投票制度也不是很完善。”郭沛源表示。
江聃认为,制约国内基金投资社会责任方面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缺少与基金投资相关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数据供应商。在海外市场,ESG方面的市场供应商很多,研究也很专业,国内需要不断完善这方面的中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