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减轻银行转型阵痛
“转型”往往伴随着“阵痛”,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我国的债券市场也正在经历快速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商业银行转型的阵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轻。
□交易商协会 张骏超
“转型”往往伴随着“阵痛”,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也不例外。面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的推进,以及资本监管压力的增大,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快调整角色定位、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债券市场也正在经历快速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商业银行转型的阵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轻。
推动银行转型
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是商业银行转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一模式且有风险较高、收入结构单一、流动性较差的特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把战略发展的重点从传统的信贷业务转向金融市场业务,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品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实现了资产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目前,债券投资业务已在银行资产业务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截至2012年底,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各类债券16.63万亿元,债券投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为商业银行开展中介业务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债券承销业务,逐步从传统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转型为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集团。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也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多种投资对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高,从而形成商业银行规模和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此外,债券市场还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更多选择。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债券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多种工具,用以筹集资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冗繁的资产负债表“减负”,化解集聚在银行体系内部的风险。
减痛而非添堵
回顾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功不可没。商业银行不仅是债券产品创新的推动者、债券承销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自身的转型,推动其身份由信贷市场的贷款人,向着债券市场投资人发生转变。
然而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市场主要投资人的身份,似乎并未得到普遍认可,甚至遭到了“阻碍我国金融自由化”的质疑。提出或回应这样的质疑,首先应当面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客观现状,即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金融业的最主要力量。2012年底,我国保险业的总资产达到7.35万亿元,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为3.61万亿元,而银行业的总资产为131.27万亿元。庞大的资产规模决定了银行业机构在金融体系和债券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近年来正在逐步改善,并呈现加速优化的趋势。由基金、信托、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组成的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2012年底,基金等非法人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持有比重为11.95%,较2010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未来,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来,更多的集合类资金进入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完善,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将显著降低。
同时,有关债券投资的监管限制也在放松。2012年,保监会先后下发《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等规定,放宽了保险机构的债券投资限制,允许保险机构投资以簿记建档方式公开发行的无担保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和无担保可转换公司债等债券。6月份,《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公募基金的债券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监管政策的调整,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者。
由上可见,债券市场绝非银行“不可承受之重”,恰恰相反,债券市场不仅可以减轻银行转型之阵痛,更能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载银行之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