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销频现兑付危机 引爆银行“兜底”之争
去年底,另一家银行支行也被曝代销东北证券3号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出现巨亏,其中该支行被指误导销售。自银监会对银行代销理财产品推出上述一系列监管措施之后,银行对代销信托、证券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都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2012年底至今,“兑付危机”这四个字,正在金融领域蔓延。多个理财产品出现兑付危机,将银行代销理财产品推入漩涡。这也使得监管层针对银行代销业务,伸出严厉的监管之手。
银行代销产品出现兑付危机的案例中,银行该不该兜底成为一时之间争论的焦点。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业内专家和分析师普遍表示,银行是否兜底需要看事件本身,不能一味地兜底或拒绝兜底。同时,在理财产品发行过程中,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风险提示非常重要,这都要求银行对其无论是代销产品还是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增加透明度。
代销兑付危机频发
近三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一路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到2012年全年的发行量已经达到25万亿元,余额达到了7.6万亿元。而2010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表内发行的余额仅为2495亿元。
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必然伴随诸多的问题:误导销售、不规范代销、信息披露不全、销售人员缺乏资质等。去年底,部分银行陷入“代销门”,其代销的产品因出现兑付危机,银行深受困扰。这些“代销门”事件,有的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得到最终的解决。
最先被曝银行代销兑付事件的,是来自信托产品的兑付危机。2012年,中诚信托“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以30亿元的规模投入矿产能源企业,由于陷入高利贷漩涡,该款产品面临兑付危机。
中诚信托这款产品,涉及到一家银行在当地分支机构的代销。“最后,还是那家银行出面去摆平。至于银行会不会兜底,都很难说。”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本报称。
去年底,另一家银行支行也被曝代销东北证券3号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出现巨亏,其中该支行被指误导销售。
正是这一系列银行代销事件,促使监管层对银行代销产品业务加强监管。
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排查代销第三方产品的业务,并在15日内完成排查工作形成正式汇总报告。
今年年初,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则明确要求银行“要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实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分账经营、分类管理”。
自银监会对银行代销理财产品推出上述一系列监管措施之后,银行对代销信托、证券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都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刚性兑付神话
真正引发银行“兜底”之争的,还是去年底银行支行客户经理“飞单”事件涉及的私募产品无法到期兑付事件。
其后,中金公司发布一份评估报告认为,银行兜底将后患无穷,而拒绝兜底则相当于刮骨疗伤。同时报告还称,不破除“刚性兑付、无底线兜底”的神话,则不断被纵容的风险偏好必然继续高涨,最终积重难返,直至金融机构无力兜底的局面,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然而这份报告引来的是市场投资者不少的吐槽:“银行内控失职,是否该负责任?”“银行职工销售理财产品无法兑付,银行是否应该埋单?”在这些疑问中,引人深思的问题是,银行是否应该破除“刚性兑付”的桎梏?
“从目前情况来看,理财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由于银行存在失职而导致投资者损失或者无法兑付,银行兜底无可厚非。不过兜底并非未没有底线,投资者需要有风险的鉴别能力。”一位券商银行分析师对本报表示。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分析人士对本报称,银行往往会在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走规范的风险提示流程,而以“刚性兑付”为诱饵稳定投资者,其中必然存在诸多风险,并不利于投资者的教育。如果要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的销售机制就必须公开透明。
“高收益对应高风险,这是投资永恒的法则。因此,在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同时,如何教育投资者,也是帮助银行降低潜在风险的措施之一。不要贪一时的业绩,而给银行埋下"地雷"。”该分析师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出现兑付危机,银行该不该兜底,应该按照合同契约来确定,需要有投资的契约精神。同时,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也需要做到公开透明,这样在兑付危机出现的时候,才能够明确责任方。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