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以财政资金刺激经济增长不妥
一份号称数千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是近期经济界最热门的话题。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拉动方案,第一位要考虑的是恢复经济体自身活力,而财政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只会使得中小企业更加边缘化。
■经济人之马红漫专栏
一份号称数千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是近期经济界最热门的话题。关于这一方案最早见之于某投行的报告,其后虽经各方信息的进一步披露,但仍无法就“方案”的细节与可靠性得出明确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方案信息的缺少并不能够避免关于调控政策的理论讨论。不仅如此,面对当下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在调控政策方向、力度和具体政策工具等诸多问题上,应尽快给出明确的定调与说法。
伴随着调控目标由“双防”变为“一保一控”,意味着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主要的调控目标。无须讳言,微观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恶化是此次政策导向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讲,适时适度地调整过度紧缩的调控政策,是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境的基本思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节制、无原则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增长,否则甚至会让政策效果适得其反。
以目前掌握的“经济刺激”方案看,就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疑问:其一,大规模的财政开支增长意味着稳健财政政策彻底改变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政策摇摆过快之嫌;其二,财政资金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存在疑问,极有可能给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伤害,并且无助于缓解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
整体而言,国民经济运行尚处于由过热逐步降温中,毕竟月度物价涨幅依旧处于高位。在这样的经济大势下,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政策固然必要,但绝未到需要一揽子经济刺激重振经济的时候。特别是一旦中央政府以“经济刺激方案”的高调推出,无异于给地方政府打响了“大干快上”的发令枪,从而形成全国财政大投资的局面,其结果必然会让调控政策陷入到“一放就乱”的历史怪圈中。因此,无论最终的财政政策调整方案如何,都必须避免让市场和地方政府形成扩张性政策出台的判断。据此,适当的政策转向降温是当务之急。
而从具体的政策操作上看,数千亿的财政资金直接投入经济建设更是大大不妥。之前中国多次的调控政策经验已经明证,依靠财政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极其巨大。首先,这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目标,强化经济增长的投资依赖症,进一步降低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利于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其次,政府财政投资的加大,虽然能够保证经济增速,却会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拉动方案,第一位要考虑的是恢复经济体自身活力,而财政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只会使得中小企业更加边缘化。判断政府是否应该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市场资金的需求状况。只有当银行有钱放贷却没有企业愿意贷款时,才表明市场自我修复能力失灵,政府才有理由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否则,就会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伤害市场企业的自我发展。遗憾的是,当下的现实经济状况是多数中小企业对银行资金望眼欲穿,却无法获得银行支持。这就意味着市场尚具备自我修正能力,由此数千亿财政资金直接介入经济建设完全没有必要。
财政政策需要因时因势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急于求成的调控政策取向。数千亿的财政资金要想发挥更大作用,不妨还是先考虑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同时给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等资金扶持措施上。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调控政策,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政策效果。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个论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