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电脑的“另类”供应链
2013年2月5日,曾经的全球最大个人计算机厂商美国戴尔公司对外宣布,已经达成一项私有化交易。按供应生产曾经被外界认为是神舟电脑能以低廉价格竞争的关键之所在,但吴海军对于“直销”模式的概括不以为然。
本报记者 佟文立报道
2013年2月5日,曾经的全球最大个人计算机厂商美国戴尔公司对外宣布,已经达成一项私有化交易。也就是说,这家曾经股票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PC企业选择了“退市”,从一家公众持股公司私有化为非公众公司。从1984年迈克·戴尔从大学宿舍开始创业起,戴尔公司以及独特和卓越的直销供应链模式在PC行业一路上升。据美国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戴尔公司的现金周期可以是负45天,或者说拿到客户的货款交付机器后可以占用资金45天后再付给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这在竞争激烈,价格不断下降的PC行业无疑是独树一帜。
但如今,PC时代即将结束,无可匹敌的运营效率也未能挽救戴尔公司的颓势。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家PC公司却已经敲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IPO大门,执着地追求成为一家上市公众公司。
说起深圳市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似乎普通消费者对这个企业名称不会有什么印象,但要说起其旗下“神舟电脑”,还是有些知名度。尽管这种知名度不是来自其一惯的低价,就是来自多次IPO失败却最终成功引起的质疑。自2012年7月31日创业板发申委通过了神舟电脑的IPO申请后,多家媒体以分析的角度对该公司的财务数据表示出了不理解式的态度。
“未来五年:成为中国第一的电脑公司;十年: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脑公司;二十年:成为像索尼、三星一样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公司的经营目标一直挂在神舟电脑公司的网站上。董事长吴海军喜欢在其名片印上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的字样,对技术颇为精通的吴海军在媒体上露面的频率与一家消费类品牌产品制造商的角色也的确很不相称。更鲜为人知的是神舟电脑公司是中国大陆唯一具有设计制造笔记本电脑主板能力的企业,而在PC行业“上”一个还会设计制造主板的中国大陆企业是80年代的联想。尽管PC作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办公设备和娱乐产品走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延续了近30多年的“高科技”形象还是至今笼罩在这个行业的头顶上。似乎是出于对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含量常识的普及,本次神舟电脑IPO才会引起诸多质疑:“毛利率惊人”和“存货”更是让诸多PC业外人士觉得不可思议。
记者在多年前曾有机会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吴海军先生亲口说起他对PC的理解,但时至今日,拙于打造自身形象的神舟电脑还是落了个“价格屠夫”的称呼。
按供应生产曾经被外界认为是神舟电脑能以低廉价格竞争的关键之所在,但吴海军对于“直销”模式的概括不以为然。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PC行业,除全国性品牌厂商之外,多数地方品牌都是采取没有渠道的直销以降低最终价格成本,而中关村的DIY更是典型地直销,但还没有一家摆摊的DIY个体户最后演变成为一家品牌企业。
集成电路行业的“摩尔定律”虽然不断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刺激了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欲望,但在多数计算机研究者看来,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的是计算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多年来Wintel不断推出新产品其实是强迫消费者对其依然可以使用的旧产品更新换代。尽管CPU的主频速度一再提高,并且从单核到多核,但据统计,用户对CPU的使用不超过20%,也就是说将近80%的计算能力是被浪费的。而整个产业与之配合的是连开机都需要超过1分钟的微软操作系统。
按照吴海军的理解,普通消费者没有必要为这种多余的性能买单。也正是出于这种对PC产业链的洞察,神舟电脑尽可能的抓住每一次Wintel推动产业链升级换代后对原有零部件的“扫货”机会,而零部件厂商也乐于以低价将剩余库存进行处理。而这就是神舟电脑看上去运营效率远不如联想,但又有相当高的毛利率的“秘密”之所在。
尽管吴海军在那次研讨会上全盘托出了神舟电脑的商业模式,但多位专家还是为吴海军对技术的热情所鼓舞。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断更新换代的PC产业链的零部件并不是采取“货架”模式,由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事实上,这个行业的真正推手Intel在不断投入天价巨资对制造工艺进行升级后也不需要正当理由去继续生产“落后”的旧型号产品。还好,神舟电脑是个非常合适的产业合作伙伴。“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才是本次成功和此前多次失败IPO申请中的神舟电脑。
面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提问,吴海军没有否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已经成功通过IPO审核的神舟电脑对笔记本电脑产业前景的描绘还是让外界感觉有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