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零售行业渠道发展形势探讨研究

2013-03-01 09:441809

在日本,百货店、GSM(综合购物百货超市店)等大型店铺的经营每况愈下,业绩从去年开始就处于下滑通道。实体百货业的反击已经开始,在北京我们看到“双12”实体店的折扣力度甚至大于电商,很多百货的柜台开票价格甚至低于一些主流电商的5%-10%。

  在日本,百货店、GSM(综合购物百货超市店)等大型店铺的经营每况愈下,业绩从去年开始就处于下滑通道。同时,日本流通企业同样面临房租、人工费等各种运营费用的上升,面临统一通信、互联网、IT技术带给零售商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正在进入一个全零售渠道时代。

  2012年以来国内零售业一直持续的一片哀鸿,让零售业的转型没有争议。

  但在竞争环境、消费者、生产力等诸项因素发生巨变,压在零售企业身上的四座大山——房租、人工费、能源费、刷卡费等愈发沉重下,面临转型升级的流通企业对于如何转仍是困惑:前路到底在何方?

  在自身内部充满困惑之时,向过来者学习是不错的突破口。日本流通业向来是亚洲零售业的先进代表,也一度是中国流通企业的先进样板。8月20日,在中日双方签署《关于设立中日流通领域对话机制的备忘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指引下,中国商业联合会和日本零售商协会共同牵头主办了旨在解答上述零售企业困惑的中日流通促进论坛。

  中日流通业差距仍存

  日本是世界上流通业发达的国家,流通业在国内各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日本国民经济计算年报数据,2010年,流通业(批发及零售)的附加值总额占GDP的13.5%。

  “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商品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流通业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8月20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琴华在中日流通促进论坛上如是说。

  事实上,国内流通领域包括百货店、购物中心、便利店、生鲜超市等业态发展初期几乎都是对日本理念和模式的借鉴和学习,日本流通业同为亚洲消费市场的相似性及发展时间的在前,使得中国流通业总能在日本找到先例。

  论坛上,日本永旺集团、丸井集团、Trial公司等在介绍日方经验时则将重点落在了“现 代IT技术、信息系统对管理和服务的提升”上。而这恰恰是中国流通业的短板。

  “中国流通业信息化发展远落后于日本,”北京长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清在论坛上介绍,虽然中国流通企业总数很多,但每家企业对IT投入很少,与日本流通企业不多但每家企业IT投入很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宋清援引美国IDC的2011-2016年中国流通行业IT投入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零售企业的IT投入为23亿元人民币,但与日本相比,中国单个零售企业的投入却很少,平均投入只有200万元人民币,对比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投入仅占0.05%的规模,而日本一家零售店铺的平均投入在1000-2000万元人民币;同时,中国零售企业购买IT软件的平均投入为20万元人民币,日本零售企业的这一数字为500万元左右。

  “中国流通企业IT投入整体增长也很慢,年均增长在10-15%,”宋清援引美国IDC报告说,预期中国零售企业到2015年后IT投入增速还可能下降到4.9%。而其中原因可能在于运营的投入,以及对于IT成本控制的非常严苛。

  在日本排行第二的大型综合流通企业日本Trial公司董事CIO西川晋二也在论坛上表示,过去十年零售业增长迅猛,但现在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日本流通企业信息化系统已全面面向营销和增值深化,不仅挖掘数据还提供信息,全盘驱动业绩提升。但中国流通企业对IT系统的理解还停留在管理工具的层面。宋清也介绍,目前中国流通企业在信息系统应用上,占比最大的还是财务管理(71.6%)、企业资源(59.8%)、人力资源(42.9%),对于数据挖掘(7.5%)、决策支持(15.5%)、知识管理(8%)、商业智能(12.1%)等日方零售企业已深入挖掘的领域则涉足仍浅。

  据此,8月20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在致辞时也指出,中日流通产业信息化差距很大,在加强IT产业和流通产业的结合上,中日流通业界的协作、联动有着巨大的空间,前景广阔。

  但信息化只是中日零售差距的一方面。“中国流通产业必须实现升级,”王琴华认为, 尽管2012年上半年零售市场表现不太乐观,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商品流通产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级政府对扩大内需的高度重视,中国零售业规模仍将不断扩大。未来两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甚至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比2010年增长近30%。”

  王琴华认为,中国流通产业在实现数量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质量和效 率。后者恰恰是岛国日本的长处,中国流通企业的赢利率一直不及日本。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海飞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与中国流通企业相比,日本更擅长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构建完备的服务体系来吸引客户带动销售,也善于通过提供差异化的附加价值商品来提高商品价值,卖出更有品质的商品,这都是中国流通企业需要学习的。

  在中国,零售市场竞争主要还是价格竞争,零售商们更注重价格优惠,注重进场费和促销支持,零供关系因此非常紧张,零供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少见,而教育与知识产权的不健全也使得行业盲目模仿甚至直接抄袭成为普遍现象,门店业态到商品都严重同质化。

  全渠道零售时代到来的挑战

  “幸福有各自的幸福,不幸却有相同的不幸。”当然,日中流通业其实也面临相同的难题。

  日本野村総研首席顾问藤野直明说,在日本,百货店、GSM(综合购物百货超市店)等大型店铺的经营每况愈下,业绩从去年开始就处于下滑通道,今年更差,传统大型店铺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同时,日本流通企业同样面临房租、人工费等各种运营费用的上升,面临统一通信、互联网、IT技术带给零售商的挑战,面临消费者愈加知识渊博、有见地、不够忠诚的消费者选择多元化的变化。

  但还是有不同。“日本流通业的趋势不是百货店被电子商务冲击,而是被越来越多细分的专业专卖店冲击,专业专卖店占据了日本零售市场最大的份额。”藤野直明说,此前90年代,日本大型超市经历了一轮衰败,如今百货店也在进入发展低潮。

  日本丸井集团董事专务佐藤元彦也在论坛对话环节表示,购物中心在日本发展历史其实很短,迅速被推出的很多专业专卖品牌店铺取代,目前化妆品、服装等的细分专业店单店和连锁店大量涌现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对此,刘海飞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其实世界各国都是以细分趋势在发展,专业店今后在中国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空间,今后零售市场业态份额最大的应该是专业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性消费大,过去消费是选择大而全的百货店去买,现在很可能是到更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专业店去买,专业店产品线又宽又深,规格又多,品质还不降低,更便于选择。”

  但日本变革的却不仅仅是专业专卖店的细分,在日本永旺集团执行官、IT负责人縣厚伸看来,目前日本正在进入一个全零售渠道时代,中国应同样适用这一趋势。縣厚伸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所谓全渠道零售指的是除了传统店铺外,商品目录彩页、电视电话、网络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社会化媒体商务都在成为当今顾客的购买渠道,为此零售企业需要构建从实体店铺到商品图册、电视营销、网络、移动电子商务等各个渠道都能实现横跨并且无缝连接的整合贯通的全组织,零售企业通过这样的变革提高客户购物中的“行动”和“质量”乃至“客户满意度”。而目前,零售业更多的仍是以单渠道为主,即使是线上线下的多渠道,也仍彼此相对独立并分离。

  在縣厚伸看来,如果零售企业不向全零售渠道方向发展布局,就会面临市场销售份额的降低。比如当前在中国火热的电子商务。縣厚伸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日本,网上商店目前也不挣钱,没有盈利的,但却没有实体店铺不对网上商店加以投入。“在日本,零数企业都把电子商务作为线下的宣传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是必然的。”

  对此,富基融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颜艳春表示了认同。他说,“互联网已成为一个新商圈”,而移动终端的出现已使得人们购物方式发生变化,网络和实体店混合购买已成为趋势,这必须为零售企业重视。今年4月的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选择单一网络购买占34%,实体店确认后再在网上购买的占21%,70%的人则同时使用线上线下。

  縣厚伸认为,全零售渠道时代的到来对流通企业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比如顾客购物环境的变化,将需要零售企业分别利用实体店铺和网络店铺营销,必须超越时间和地点的制约;IT技术的进化,消费者更多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要求零售商布局移动商务,实现实体店铺和网络的融合;消费者更加知识渊博、有见地、不够忠诚,商圈饱和、业态更加细分叶使得客户信息要和公司数据实现整合,云采购也将成为趋势。”

  “众所周知,实体百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头在营业员,尽管百货业把它转嫁到品牌头上,但这个成本仍然存在并被计入产业链成本中,这就导致了实体百货业的可变销售成本变高。”

  去年对于实体百货业是不平凡的一年,11月11日则堪称是中国实体百货业经营创新的起始日。2011年“实体百货业市场份额将被电商侵蚀”的恐怖预言终于在去年这个“末世之年”浮出水面,并在11月11日达到了高潮。这预示着中国百货产业链中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被确立,实体百货业的蛋糕被硬生生地分掉了一块。这个背后只有一个推手——产业链成本。

  去年,几乎所有品牌都在为处理库存而发愁,当然他们最后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折扣促销。但这却带来了副作用:由于单件商品的毛利率急剧下降,卖场可承受的可变销售成本变低,接着就是开新店的意愿下降。而电商恰恰迎合了品牌商的诉求,比如电商不需要营业员、不用投入设备、扣率比实体百货业低些、没有装修投入等。品牌利用电商倾销货品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就形成了品牌+电商+消费者的新产业链条。

  去年一开始实体百货业就发生了巨大的成本变化,首当其冲的是房租的暴涨,2012年很多租赁物业的百货公司合约到期,业主方都将房租大幅上调,很多百货业不得不选择续约,结果就是经营成本的飙升;人力资源成本也创新高,与2007年管理干部稀缺的情况不同,这次是营业员普遍供应不足造成了成本上涨,很多城市的营业员工资平均水平上涨130%以上。

  众所周知,实体百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头在营业员,尽管百货业把它转嫁到品牌头上,但这个成本仍然存在并被计入产业链成本中,这就导致了实体百货业的可变销售成本变高。实体百货业透过利润反哺上游来获得与电商等同的价格优势的本身就是一个短期策略。虽然他们恢复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成本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今年的成本危机大爆发还是会如期而至。

  今年这个产业链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首先是下游消费者。今年绝大多数消费者为应对经济衰退的预期,都将选择降低消费成本,这就使比价成为主流。而且消费者并没有明确的场所选择性和消费忠实度,这使实体百货业原来依仗的VIP体系受到更猛烈的冲击;然后是上游品牌供应商。

  今年消化库存仍将是他们的主流业务,新款式和新品牌的数量剧减,将使其对百货业的依赖度迅速变低,甚至其会选择性地撤出部分盈利不佳的百货门店。与消费者相同,他们也根据销售成本的高低来选择销售渠道,这必然将电商纳入其视野;最后是替代者电商。

  实体百货业的反击已经开始,在北京我们看到“双12”实体店的折扣力度甚至大于电商,很多百货的柜台开票价格甚至低于一些主流电商的5%-10%。同时,电商自己的物流成本在今年会上个新台阶,这也属于可变销售成本范畴。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预测一下2013年实体百货业在经营创新上的可能性。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商业空间;第二,选择投入奥特莱斯、OFF-PRICE等装修投入少、营业员密度低的新业态;第三,选择实体店同店同价的电商模式;第四,利用移动电商的新模式实现移动销售;第五,学习欧美百货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减少现有营业员数量;第六,积极发展品牌定制货模式实现上游成本的缩减,取得价格优势。当然,这一条需要是大型连锁百货方可实现。

  2002年-2011年的10年里,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网点设置、体制机制、产业组织等层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流通体系相比,我国还存在流通管理体制不顺畅、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应在营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坚持推进现代流通制度体系建设、拉伸产业链强化现代流通体系的产业引导与黏合作用等五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完善我国现代流通体系。

  现代流通体系是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而其建设与发展构成我国商务工作的主线和中心任务。回首2002年-2011年这10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网点设置、体制机制、产业组织、理论与人才等层面铺开,在速度、规模、质量与效益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经受住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国际竞争考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繁荣市场、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接力流通体系量质齐升

  一、市场流通规模持续扩大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0年间我国市场流通规模持续扩大。

  2002年-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8136亿元增长到18.3919万亿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率14.3%;2002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4%,2011年增加到51.6%,增长了7.6个百分点;2002年商品零售额27860亿元,2011年为16.3284万亿元,扩大了5.9倍,年均增长率为19.3%。

  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最终消费贡献率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现代流通体系在有效组织供求、衔接产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商业网点设施建设成效卓著

  市场流通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城乡流通网点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自2006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约60万家,覆盖75%的建制村,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截至2010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4940家,营业面积达到24832.3万平方米,交易额达7.3万亿元,许多地方建立了电子交易平台,有形市场、无形市场相互促进发展。

  城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区、社区商业规范有序发展。商务部门几年间累计培育了568家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支持1500多家社区菜市场建设改造。

  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互联动。苏宁在境外通过收购建立起40个网点,诚通集团成功收购了俄罗斯国贸中心项目,义乌市场开展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并在海外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三、流通方式不断升级创新

  10年间,便利店、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对发挥商业的便利和聚集效应、提升市场人气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扩展应用加快了我国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步伐。

  2002年全国连锁10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2011年为3.8%,比200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48.6%。2011年我国团购用户数量达到6465万,年增长高达244.8%,使用率提升至12.6%。企业微博营销成为互联网商务应用的新亮点。2011年,微博用户规模2.5亿人,激增296%,使用率高达48.7%。

  四、产业组织体系相对健全、成熟

  10年来,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注重改造提升,推进组织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新兴的物流、租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典当、拍卖等特种行业规范发展,从而形成宽谱系、长链条、多业态的流通产业格局。

  此外,我国流通组织体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着国有、民营、外资、混合等不同所有制资本,大中小微企业、流通合作组织、自然人分别发挥着导向、主体或基础性作用,连锁经营与单体和特色经营平分秋色,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多元和丰富的流通组织生态。

  五、现代流通管理和促进体系基本形成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商务部;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些重大事件推动了我国商务部门向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推动系统、科学的流通管理体系和促进体系基本形成。

  以商务部的成立为标志,内外贸分割的局面在机构设置和形式上宣告结束。其后,商务部不断进行机构和职能调整,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情况逐步进行机构和职能调整。10年来,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围绕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中心目标,我国不断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着力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在流通规划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多年努力,已形成按行政级别、行业和专题划分的基本框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内贸发展专项规划。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县级市规划编制完成率已达60%,汶川、玉树等灾区实施灾后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规划。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发布番茄流通技术规范等120多项农产品流通标准,整个“十一五”期间,商务部下达标准项目计划420多项,累计发布行业标准398项,标准完成率95%,是商务领域标准制定步伐最快的时期。

  在市场监管和调控方面,积极推进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完善重点流通企业、重要产品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智能化水平;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防务;加强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商务执法体系不断完善,执法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流通促进体系的建设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编辑出版包括《商务促进》在内的商务系列培训丛书,加强对“商务促进”、“流通促进”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以开展试点工程为抓手,运用财税支出政策,依托公共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载体,不断探索建立我国流通促进体系的路径和模式。

  六、诸多问题待破解

  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流通发展环境、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流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支持鼓励流通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迟迟不能落实;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低水平扩张、低层次竞争、低效率运行”的现象相当普遍,产业效率和效益需进一步提升;流通领域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霸王条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五大举措完善流通体系

  展望未来,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仍任重而道远,尤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全方位营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

  我国已进入“十二五”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也一直在积极酝酿和筹备之中,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得到确认和进一步提升,这表明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迈入了历史新阶段。流通领域和商务部门要紧紧抓住重要机遇,以开放与发展的视野和理念,全方位、多举措营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加快建立现代流通理论和人才支撑体系,积极开展流通基础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加大流通领域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流通经营发展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要积极支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商贸流通业发达的城市打造国际性、全国性现代商贸中心城市,支持一些地方探索从“商贸活市”到“商贸立市”转变的可行性路径。

  二、坚持不懈推进现代流通制度体系建设

  根据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顺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国现代流通制度体系建设,夯实行业发展和管理基础。进一步解决流通改革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整合流通行政资源,适度充实地方流通行政管理编制、人员和手段。

  建立相对统一、分工明确的流通宏观调控体系。持续推动出台《市场流通基本法》或《流通产业促进条例》,提高流通立法的层次和效力,并积极开展流通地方立法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等流通专项规划。根据《商务领域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和《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十二五”时期流通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健全流通标准体系,着力抓好重点及新兴领域标准制订和修订工作。

  三、多向化凸显现代流通体系的强大社会功能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链条,流通具有分销商品、实现价值、引导生产和消费等基本经济功能;若将流通当作“生产物的社会流通”纳入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城市学等框架内深入研究分析,流通又具有诸多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流通主体各种行为所产生的正负效果、溢出效应,以及流通的社会贡献和正负外部性等方面。

  随着我国由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理应更关注流通强大的社会功能。

  结合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未来我国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增强现代流通体系的社会功能:一是适应城镇化潮流,注重发挥流通建设城镇、繁荣市场、构筑宜居环境的功能。二是发挥流通提供消费安全等知识的教育功能,以及通过食品、产品安全建设确保安全、放心的社会环境的功能。三是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发挥流通推进环保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功能。四是发挥流通应急、防灾、救灾的功能。

  四、拉伸产业链强化现代流通体系的产业引导与黏合作用

  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以蔬菜流通引领蔬菜生产,把现代农业和现代流通联结成有机的产业链、价值链。在寿光,新型农技服务、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为农业生产拓宽需求市场,围绕蔬菜产业的物流、会展、旅游等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浙江省义乌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重要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成功塑造了现代流通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的典型,形成小商品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物流、会展、营销、品牌推广等一整条产业链,促进了现代制造业发展,繁荣了现代流通业。

  未来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应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动现代流通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旅游、会展、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在打造地区和城市的全产业链、长产业链中的功能和作用。

  五、依靠信息网络提升现代流通体系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

  加大以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科技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应用,提高流通产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现代流通体系高效运转。

  将大型公共商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升级改造等列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等方面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渠道唯一性的不再、与宏观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带来估值与业绩的双杀:1、历史上高估值的原因:渠道为王、充裕的现金流、高物业价值。2、商业地产的分流、网购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实体零售的稀缺性和渠道的唯一性;3、百货业顺应消费升级,不断提档,可选消费品占比不断提升,其经营业绩受宏观大势的影响日趋显著;而在零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电器和汽车则受房地产政策、宏观经济影响更为显著。

  新型城镇化将为优质区域商业龙头股带来黄金发展期: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县域城镇的快速发展,我国中部、西北、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低,未来提升空间大。区域控制力强、可低成本拿地自建大体量购物中心快速培育、快速复制的优质龙头股将充分受益,值得我们的关注。

  2013年宏观环境依旧严峻,预计行业将继续求索、整合、转型:1.宏观经济回升仍是缓慢的,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主基调,而CPI不可能大幅上升及部门商品价格高企的矛盾现象将制约行业销售的改善;2、网络购物和商业地产分流的影响将持续,实体零售行业在发展电子商务、开发自有品牌、向自营模式转型等方面依然处在探索期之中。

  2013年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望略高于2012年:综合宏观经济、CPI走势、电商冲击、行业竞争格局等一系列因素,我们预计2013年商贸零售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约14%,净利润有望略高于与2012年全年的水平,其中预测的百货子板块的营业收入增速约12%,净利润增速约9%。(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商业智能分析服务商“北极数据”获天使轮融资

2021-06-29 14:38
15375

宝龙10亿票据里的商业地产模型

2019-03-08 17:33
84693

REITs+CMBS:商业地产存量时代的避险路径和融资利器

2018-11-26 11:31
1708

生意人必须知道:商业地产租赁的6大法律陷阱

2017-09-28 22:32
9382

全球新一轮房地产泡沫正积聚 这次轮到商业地产

2015-08-25 10:49
3847

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时代来了

2015-07-16 16:37
157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