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重视金融的财富保值增值功能
】(实习记者 吴红毓然)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表示,传统经济模式下忽略了资产负债表的另一面:金融的保值增值。银行方面,要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围绕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创新,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财富管理银行的转型,从资本消耗型银行向资本集约型银行发展。
【财新网(微博)】(实习记者 吴红毓然)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表示,传统经济模式下忽略了资产负债表的另一面:金融的保值增值。他认为,金融赋予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等重要。
近年来全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增长,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据初步核算,2005年以来,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总量年均增长21.8%,其中,家庭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2005年末增长了170%。
潘功胜表示,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资,中国金融资产虽然安全性较好,但收益性比较低;同时,居民财富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低,资产大多集中于现金与存款上。
潘功胜认为,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的关系。传统模式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体现在制度安排上,即以银行为主导,集中社会上大量的资金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资金,并根据政府的导向,将资金配置到优先行业如出口、基础设施行业等。
“这一发展战略在经济的追赶阶段无疑是成功的,但从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发展模式忽视了资产负债的另一面,即金融的保值和增值。”潘功胜强调,上述金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不利于金融的进一步改革,不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潘功胜指出,要适应财富管理的需求,推进金融改革,需要建立均衡合理的社会融资结构。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主,需要按“十二五”金改规划,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多层次的股权市场,完善债券市场的功能和结构。推动一些新型的有财富管理职能金融业态的发展,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财富管理的需求。
银行方面,要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围绕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创新,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财富管理银行的转型,从资本消耗型银行向资本集约型银行发展。
同时,加快金融要素的市场化发展,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步推动人民币有效开放,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同时,使得人民币与财富管理协调推进、相互支撑,使我国在全球配置资产实现财富管理的国际化。
潘功胜还强调,财富管理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体制约束和不太规范的因素。他指出,满足财富管理的产品大多具有跨行业、跨市场和跨业务的特点,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化。且随着综合经营、交叉经营的不断扩大,上述情况将持续增加。因此,需要加快制度建设,健全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探索和完善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