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货币战将使全球经济更危险
作为被寄予很高期望的全球经济治理新框架的G20并没有给出真正抑制危机的“良方”,G20一些国家有意回避货币战,以及对日元大幅贬值的纵容与默许则可能使全球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观察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英国央行的量化宽松或准量化宽松政策,其货币政策目标已经清晰地变为,竭力维持岌岌可危的政府债务循环。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作为被寄予很高期望的全球经济治理新框架的G20并没有给出真正抑制危机的“良方”,G20一些国家有意回避货币战,以及对日元大幅贬值的纵容与默许则可能使全球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货币战的背后是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底线一次次被突破。2007年以来美联储已经实施四次量化宽松政策,资产负债表也急剧扩张至目前的3万亿美元左右,而两轮长期再回购操作之后,欧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了3.2万亿欧元。如果欧洲央行针对二级国债市场进行无限量冲销式的国债购买,以及美联储继续购买债券,可能导致2013年底欧洲央行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飙升至4万亿美元。而日本央行更是彻底抛弃了底线,连续实施了11轮量化宽松政策。
发达国家放纵货币政策,不仅扰乱全球信用总量、信用创造机制、真实经济增长机制的关系,更导致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混乱。事实上,2008年之后欧美主要央行的逻辑,是央行与财政关系的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实际上让中央银行走上了一条“去独立性”之路。观察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英国央行的量化宽松或准量化宽松政策,其货币政策目标已经清晰地变为,竭力维持岌岌可危的政府债务循环。
巨大的债务压力直接威胁着高负债国家的融资能力,在财政政策受限的情况下,用货币政策替代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然而,量化宽松在提振本国经济的同时却是不惜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政策,新兴经济体不得不承担政策外溢的成本。
货币战争就是金融战争,就是财富之争,可以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控了财富的分配与流向。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自我主义”原则指导之下,发达国家不断实施 “损人但未必利己”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达国家凭借货币战中的绝对货币优势转嫁汇率风险。
以美联储推出QE3为分界点,发达国家连番启动“货币贬值”战略,并且已经“心照不宣”。首先,是“弱美元”战略。在各国央行追随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刺激下,全球风险偏好和国际资本流向再次出现重大转折:自去年10月初,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南非兰特、印度卢比一度扭转对美元颓势,智利比索兑美元汇率2012年以来升值幅度接近10%,人民币也连续触及“涨停”,被动升值压力较大。
第二轮是“日元贬值”战略。2013年初,为对抗通缩和出口断崖式下滑,新任首相安倍更是誓言把量化宽松进行到底,并主打“日元贬值”牌,从去年9月至今年2月初,日元兑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大幅贬值约17%。由于日本是亚洲重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国,日元大幅贬值对与之关系的贸易伙伴将有比较大的冲击。
日本政府主导日元大幅贬值会成为很坏的榜样。接下来,下一轮贬值的很可能是英镑,不但英国央行量化宽松政策丝毫不逊于日本央行,有主动贬值的意愿,其货币被动贬值的压力也很大。数据显示,过去五个月来,做空英镑的投机者首次超过了多头,英镑空头仅次于日元成为第二大空仓。就德拉吉目前的表态看,欧洲央行认为欧元过快升值可能会伤及脆弱的欧洲经济,未来不排除欧洲央行主动推动欧元走贬的可能性。
其实,不断发生的货币战争并非随机、无章可循,其背后有着必然的逻辑。当前,汇率已经成为主要贸易大国以及发达国家舒缓债务压力,刺激经济复苏的一种政策工具,并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使用下去,并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
货币战的背后是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单边主义,特别是在全球总需求长期不足,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的趋势下,为了提振出口,促进就业,就连美欧等消费驱动型经济体也要寻求向出口驱动型的转变,以汇率工具作为平衡经济的手段而放弃“货币锚”责任,一旦各国为免受本币升值纷纷被卷入货币保卫战之中,那么全球货币战很可能演变为一场持久战。
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各国越是有意淡化货币战,其实就是纵容货币战,由此引发的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和价格体系的混乱将可能成为全球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